目录
绪论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一节 经络
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与针灸的关系
三、经络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四、经络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方面
(四)治疗方面
第二节 腧穴
一、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经外奇穴
(三)阿是穴
二、腧穴的作用
(一)局部作用
(二)邻近作用
(三)远道作用
(四)整体作用
三、腧穴的取法
(一)体表自然标志取穴法
(二)手指同身寸法
(三)骨度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四、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背俞穴
(五)募穴
(六)八脉交会穴
(七)八会穴
(八)十六郄穴
(九)下合穴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自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20 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手三里
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承泣 工白 巨髎 地仓 大
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
冲 髀关 伏兔 阴囊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上巨虚 条
口 下巨虚 丰隆 解溪 冲
阳 陷谷 内庭 历兑
四、足太阴脾经 (21穴)
隐白 大都 太白 公孙 商
丘 三阴交 漏谷 地机 阴
陵泉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
舍 腹缩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9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天宗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睛明 攒竹 眉冲 曲差 五
处 承光 通天 络脚 玉枕
天柱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委中 附分 魄户 膏
肓俞 神堂 譩譆 膈关
魂门 阳洞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合阳 承筋 承山 飞扬
跗阳 昆仑 仆参
金门 京骨 束骨 通谷
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27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大钟 水
泉 照海 复溜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9穴)
天池 天泉 曲泽 郄门 *
使 内关 大陵 劳宫 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外
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
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
会 肩髎 天髎 天牗 翳风
瘐脉 颅息 角孙 耳门
和髎 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瞳子髎 听会 上关 頷厌 悬
颅 悬厘 曲鬓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木神
阳白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风池 肩井
渊液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环跳 风市 中渎 阳关
阳陵泉 阳交 外丘 光明
阳辅 悬钟 丘墟 足临泣
地五会 侠溪 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蠡
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期门
第二节 奇经八脉
一、任脉(24穴)
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膻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天突 廉泉 承浆
二、督脉(28穴)
长强 腰俞 阳关(腰) 命门 悬
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人中 兑端 龈交
第三节 经外奇穴
一、头颈部
四神聪 印堂 鱼腰 上明 太阳
球后 金津 玉液 牵正
翳明 安眠 百劳 耳尖
崇骨
二、躯干部
定喘 腰眼 痞根 呃逆
三、四肢部
十宣 十二并 四缝 中魁
八邪 落枕 腰痛穴 中泉
牙痛穴 二白 肘尖 膝眼
隺页顶
中篇 针灸法
第一章 针法
第一节 毫针
一、针的构造
二、针的规格
三、针的修理与保存
(一)针的修理
(二)针的保存
四、持针的方法
五、刺针的练习方法
(一)练习指力
(二)练习捻针
第二节 刺针应注意的事项
一、针的检查
二、消毒工作
三、选择长短适宜的针
四、安置好病人姿势
五、寻找穴位
六、解释工作
七、防止曲针
八、小儿宜浅刺
第三节 刺针时医生的态度
第四节 刺针时病人的体位
一、卧位
(一)仰卧位
(二)俯卧位
(三)侧卧位
二、坐位
(一)头面部
(二)上肢
(三)背部
(四)下肢
第五节 毫针刺法
一、进针法
(一)单指押手进针法
(二)双指押手进针法
(三)挟持押手法
(四)舒张押手法
二、进针的角度
(一)直刺
(二)斜刺
(三)横刺
三、针刺的深度
四、针刺的感觉
五、针刺的基本手法
(一)提插补泻法
(二)捻转补泻法
(三)平补平泻法
六、出针法
第六节 针刺异常现象的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断针
五、血肿
六、刺伤内脏的处理
(一)肺脏
(二)延脑成脊髓
(三)心、肝、脾、肾及其他
第二章 灸法
第一节 灸的原料及制法
一、灸的原料
二、艾柱艾条的制法
(一)艾柱的制法
(二)艾条的制法
第二节 常用灸法
一、直接灸
二、间接灸
(一)隔姜灸
(二)隔蒜灸
(三)隔盐灸
(四)附子饼灸
三、艾条灸
四、温针灸
第三节 灸的作用
第四节 灸法注意事项
第三章 其他治法
第一节 拔罐疗法
一、火罐的种类
(一)竹筒火罐
(二)陶制火罐
(二)玻璃火罐
二、拔罐的方法
(一)投火法
(二)闪火法
(三)滴酒火法
(四)贴棉法
三、操作程序
(一)术前准备
(二)罐型选择
(三)拔罐时间
(四)起罐方法
(五)起罐后的处理
四、注意事项
五、适应证
六、禁忌证
七、常见病证的拔罐穴位
感冒 头痛 百日咳 疟疾
瘾疹 哮喘 胃痛 呃逆
呕吐 痢疾 腹痛 胁痛 腰
痛 肩背痛 腿痛 股难伸屈
手不能举 风寒疼痛 腿抽筋 痛
经 目赤肿痛 关节扭伤及跌打损伤
第二节 三棱针
一、操作方法
(一)点刺法
(二)散刺法
(三)挑刺法
二、作用
三、适应证
四、禁忌证
第三节 皮肤针
一、操作方法
二、叩刺部位
三、适应证
四、禁忌证
第四节 皮内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证
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火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证
三、注意事项
第六节 耳针
一、耳壳表面解剖名称
二、耳穴的分布
三、常用穴的功能
心 肝 脾 肺 肾
小肠 大肠 胆 胃 膀胱
三焦 膈 神门 交感
肾上腺 内分泌 皮质下 枕
脑干 脑点 子宫 枕小神经
四、操作方法
五、取穴原则
六、禁忌证
七、常见病证取穴提要
上呼吸道感染 咳嗽 急、慢性支气管炎
哮喘 肺炎 胃肠溃疡 消
化不良 腹胀 呕吐 腹泻 便秘
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 高血压
心律不齐、心绞痛 头痛 失眠
遗尿 急性肾炎 痛经、闭经、白
带、月经不调 皮肤搔痒症 湿疹、荨麻疹
耳鸣 鼻炎 口腔溃疡 眼疾
喉炎 胸痛 多汗症 挫伤
晕车晕船
第七节 手针
一、操作方法
二、手针穴位
胸点 眼点 踝点 前头点
肩点 颈项点 头顶点 腰痛点
咽喉点 偏头点 坐骨神经点 会阴
点 后头点 脊柱点 夜尿点
咳喘点 胃肠点 足跟点
三、适应证
胸点 眼点 踝点 前头点
肩点 颈项点 头顶点 腰育点
咽喉点 偏头点 坐骨神经点 会阴
点 后头点 脊柱点 夜尿点
咳喘点 胃肠点 足跟点
第八节 头针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
(一)标准定位线
(二) 刺激区
二、操作方法
(一)针具
(二)体位
(三)方法
三、适应证
四、头针治疗选区举例
头痛 三叉神经痛 脑血栓形成 脑
出血 舞蹈病 头晕、耳鸣 急、慢
性胃炎 支气管 哮喘 肩关节周围炎
急性腰扭伤 急、慢性湿疹 妇女白带或功
能性子宫出血
五、注意事项
第九节 指针
一、操作方法
二、适应证
三、常见疾病的指针治疗
神志不清 头痛 牙痛 咽喉痛
胃痛 腰痛 腿痛
第十节 穴位注射
一、适应证
二、操作方法
三、注射剂量
四、疗程
五、常用药物
六、注意事项
第四章 针刺麻醉
第一节 针麻的穴位与针法
第二节 操作方法
一、准备
二、试针
三、选穴
(一)体针麻醉的选穴
(二)耳针麻醉的选穴
四、刺激与诱导
(一)手法与捻针
(二)电针或电极板刺激
(三)其他刺激方法
五、常见手术针麻选穴举例
第三节 辅助用药
第四节 针麻的要求
下篇 针灸治疗
第一章 治疗总论
第一节 治疗法则
一、辨证论治
二、施术准则
三、八纲运用
第二节 处方规律
一、局部取穴
二、邻近取穴
三、循经取穴
四、对称取穴
五、经验取穴
六、特定穴的运用
(一)五输穴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与募穴
(四)郄穴与八会穴
(五)八脉交会穴
(六)下合穴
(七)八会穴
第二章 常见病的治疗
第一节 内科疾病
一、感冒
(一)风寒型
(二)风热型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二)内伤嗽咳
三、喘证
(一)实喘
(二)虚喘
四、中暑
(一)轻证
(二)重证
五、肺痨
六、呕吐 (附:呃逆)
(一)实证
(二)虚证
七、噎膈(附:反胃)
八、胃痛
九、黄疸
十、腹痛
十一、泄泻
(一)急性泄泻
(二)慢性泄泻
十二、痢疾
十三、便秘
(一)实秘
(二)虚秘
十四、脱肛
十五、眩晕
十六、失眠(附:健忘)
十七、心悸
十八、癫狂
(一)癫证
(二)狂证
十九、痫证
二十、水肿
二十一、癃闭
(一)实证
(二)虚证
二十二、淋证
二十三、遗精
二十四、阳痿
二十五、疝气
二十六、脚气
二十七、头痛
二十八、胸胁痛
二十九、腰病
三十、中风
(一)中经绚
(一)中脏腑
三十一、瘘证
三十二、痿证
三十三、疟疾
第二节 妇、儿科疾病
一、月经不调
二、痛经
(一)实证
(二)虚证
三、经闭
(一)血枯经闭
(二)血瘀经闭
四、崩漏
五、带下
六、滞产
七、缺乳
八、阴挺
九、胎位不正
十、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十一、疳积
十二、遗尿
第三节 外科、五官科疾病
一、疗疮
二、瘾疹
三、痄腮
四、乳痈
五、肠痈
六、痔疮
七、瘰疬
八、气瘿
九、目赤肿痛
十、咽喉肿痛
(一)实证
(二)虚证
十一、扭挫伤
十二、牙痛
十三、鼻衄
十四、鼻渊
十五、耳鸣、耳聋(附:聋哑)
附录 针灸歌诀
一、四总穴歌
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一)十二穴
(二)十二穴主治杂病歌诀
三、百症赋
四、席弘赋
五、胜玉歌
六、玉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