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本书介绍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设计的一般原则,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和结柯抗震验算,钢 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同时还有建筑造型,钢结构和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章。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章中除介绍房屋和厂房结构外,还扼要介绍了部分构筑物。另外,全 书各有关章中,对构件抗震性能,抗震设计和计算原则,以及抗震措施都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本书可供土建专业的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及有关科研、教学人员参考。 本书前言 地震是当今世界上人们面临的最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地震区域广阔而分散,地震频繁而强烈,在20世纪内,震级等于或大于8级的强震已发生9次之多。其中发生于人烟稠密之处者,损失惨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地震破坏了无数的城市和乡村。早期人们对这种自然灾害了解很少。地震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它所造成的实际灾害。地震的发生是完全意外的、瞬间的破坏,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了恐惧。然而地震工程方面的任何一项重大成就,都将显示出明显效果。如1972年2月4日海城地震成功预报,人们能从建筑物和住房内撤到安全可避免死亡的地方,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因此,从社会效益来看,认真研究建筑物的抗震很有必要。地震灾害的一个特征是人的死伤。人的死伤几乎都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但是,即使是成功预报,也不能排除地震产生的灾害。当人员安全撤离后,而人们需要生活的建筑物仍留在原地,它的破坏也将造成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减轻地震灾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施工质量,以避免建筑物的坍塌所造成的损失。减轻灾害需要独特抗震设计,即一次强烈地震可能使大多数建筑物遭到破坏,而任一既定建筑物遭到大地震影响的概率又是很低的。为此,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原则为: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致倒塌,而又允许有一定损坏,且修复时所花费用尽可能少。抗震设计的目标是小震不坏,中震能修,大震不倒。这就要求抗震设计要从多方面入手去处理好这样一个问题。地震作用与其他自然灾害所产生的荷载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作用大小取决于结构本身的性能。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需要更多地了解结构。也许有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只需要在体系和构造上作些处理,而不花很多投资就可能在结构抗震性能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盲目地进行抗震设计,即使花材料多、投资多,也并不一定能得到满意的抗震效果。建筑物抗震是地震工程的主要内容。地震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待不断开发。发展抗震计算理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目前抗震理论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地震本身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影响建筑物的地震作用和破坏程度的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某些建筑物的破坏机理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计算理沦也还在进一步完善。因此,建筑物抗震设计除需要进行理论计算外,还需进行抗震构造设计。从地震现场调查建筑物的破坏状态,总结出抗震措施,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仍是必不可少的。随着GBJll—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公布施行,国内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建筑抗震设计的书籍。它们涉及抗震设计的许多方面。本书是根据编者多年抗震设计经验编写的。其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验算简要,构造和措施具体而有选择性。另外本书辟有建筑造型、钢结构和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三章,使抗震设计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本书共分八章,各章内容要点如下:第一章概述。从简单介绍地震的一般知识开始,讨论了抗震的几个辩证关系问题,并叙述了有关抗震设计的程序,预期的目的和一般性原则。,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首先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各种局部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的地震反应,以深化建筑基础抗震的认识。液化是地基抗震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基液化对建筑的危害性很大,这里介绍了液化的判别、评价、处理原则和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对于软弱场地土和不均匀地基等不良地基分别介绍了多种处理方法。本章最后讨论了各类基础的抗震性能,供基础抗震设计时选用。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本章包括的内容为抗震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对地震作用的含义及其计算原理也进行了扼要介绍,以便全面地理解计算方法的实质.内容。本章还涉及结构变形计算的有关问题。另外,为工程设计的理解方便,对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简要讨论,通过框排架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的效果。第四章建筑造型。建筑造型对建筑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对抗震安全性至关重要,国外已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出有专著,本书中专门作了介绍,希望引起国内抗震研究和抗震设计者的注意。第五章钢结构。由:f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好,即使经过强震,震害也不严重,再者国内钢结构建筑不多,所以钢结构的抗震国内以往注意不多,新规范才开始列入单层钢结构厂房一节。本书在回顾了国内外强震下钢结构的表现以后,阐明了钢材的抗震特性,并根据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大量有关钢结构梁、柱和支撑等基本结构构件的抗震试验资料,讨论了单层钢结构厂房、多层钢结构房屋和高耸钢构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供钢结构抗震设计参考。第六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原则正确,且进行了必要的抗震计算,抗震措施合适,则会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本章首先对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抗震性能作了一般叙述。根据装配式结构的特点,对工程中采用的钢筋坡口焊的试验研究作了说明。为改进接头焊接性能,建议采用加强焊接。头型式。本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程中大量应用的多层房屋抗震设计。其次还对一些特种结构,如变电构架、栈桥、筒仓等结构的震害特点及其抗震设计进行了扼要介绍。第七章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我国城镇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型式。本章对砖砌体材料抗震性能和砖房的震害特点作了比较全,面叙述。砖房的布置和抗震构造,以及有关局部尺寸对其抗震性能均有明显影响。这些也是本章重点讨论.的主要内容。为工程设计应用,对多层砖房的抗震验算的原理和方法也作了必要阐述。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随着建筑和装饰标准的提高,尽量避免和减轻震害及其影响,非承重结构部件的抗震设计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章所述非承重结构部件包括填充墙、·隔墙、门窗等部件的抗震方面内容。另外,阐述了有关非承重结构部件的连接和锚固等薄弱处是抗震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书第一、二、四和五章由陈俊执笔,第三、六、七和八章由文良谟执笔,全书由文良谟统稿。本书承张相忱、范良干、姚德康和任保寿认真审稿,蒋{:敏对全稿进行复审和修改,编者谨致衷心感谢。限于本书的篇幅和我们的水平,谬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4年12月本书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地震的一般知识第二节抗震的几个关系第三节抗震设训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一节场地的地震反应第二节场地第三节地基的液化第四节地基处理和抗震验算第五节各类基础的抗震性能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节—般要求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第三节结构抗震验算第四节时程分析法第四章建筑造型第一节建筑造型的实质及其重要性第二节造型对地震作用的影响第三节简单造型中的显著不规则性第四节平面凹角的造型第五节竖向收进的造型第六节不合理的强度和冈1j度分布第五章钢结构第一节强震下钢结构的表现第二节钢材的抗震特性 第三节基本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第四节单层钢结构厂房第五节多层钢结构房屋第六节高耸构筑物第六章矿钢筋混凝土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特性第三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四节多层房屋第五节栈桥结构第六节变电构架第七节筒仓第七章砌体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砖砌体的抗震性质第三节强震下砖砌体结构的表现第四节布置要求第五节抗震构造措施第六节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第—节填充墙体和隔墙第二节门窗和天花板第三节连接和锚固 参考文献建筑物抗震是地震工程的主要内容。地震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待不断开发。发展抗震计算理论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目前抗震理论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地震本身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影响建筑物的地震作用和破坏程度的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某些建筑物的破坏机理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计算理沦也还在进一步完善。因此,建筑物抗震设计除需要进行理论计算外,还需进行抗震构造设计。从地震现场调查建筑物的破坏状态,总结出抗震措施,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仍是必不可少的。随着GBJll—8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公布施行,国内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关建筑抗震设计的书籍。它们涉及抗震设计的许多方面。本书是根据编者多年抗震设计经验编写的。其特点是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验算简要,构造和措施具体而有选择性。另外本书辟有建筑造型、钢结构和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三章,使抗震设计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本书共分八章,各章内容要点如下:第一章概述。从简单介绍地震的一般知识开始,讨论了抗震的几个辩证关系问题,并叙述了有关抗震设计的程序,预期的目的和一般性原则。,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首先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各种局部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场地的地震反应,以深化建筑基础抗震的认识。液化是地基抗震的一个重要问题,地基液化对建筑的危害性很大,这里介绍了液化的判别、评价、处理原则和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对于软弱场地土和不均匀地基等不良地基分别介绍了多种处理方法。本章最后讨论了各类基础的抗震性能,供基础抗震设计时选用。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本章包括的内容为抗震计算的一般原则和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对地震作用的含义及其计算原理也进行了扼要介绍,以便全面地理解计算方法的实质.内容。本章还涉及结构变形计算的有关问题。另外,为工程设计的理解方便,对时程分析方法进行简要讨论,通过框排架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实际应用的效果。第四章建筑造型。建筑造型对建筑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对抗震安全性至关重要,国外已经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出有专著,本书中专门作了介绍,希望引起国内抗震研究和抗震设计者的注意。第五章钢结构。由:f钢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好,即使经过强震,震害也不严重,再者国内钢结构建筑不多,所以钢结构的抗震国内以往注意不多,新规范才开始列入单层钢结构厂房一节。本书在回顾了国内外强震下钢结构的表现以后,阐明了钢材的抗震特性,并根据国内外(特别是日本)大量有关钢结构梁、柱和支撑等基本结构构件的抗震试验资料,讨论了单层钢结构厂房、多层钢结构房屋和高耸钢构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供钢结构抗震设计参考。第六章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案和设计原则正确,且进行了必要的抗震计算,抗震措施合适,则会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本章首先对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抗震性能作了一般叙述。根据装配式结构的特点,对工程中采用的钢筋坡口焊的试验研究作了说明。为改进接头焊接性能,建议采用加强焊接。头型式。本章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工程中大量应用的多层房屋抗震设计。其次还对一些特种结构,如变电构架、栈桥、筒仓等结构的震害特点及其抗震设计进行了扼要介绍。第七章砌体结构。砌体结构是我国城镇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型式。本章对砖砌体材料抗震性能和砖房的震害特点作了比较全,面叙述。砖房的布置和抗震构造,以及有关局部尺寸对其抗震性能均有明显影响。这些也是本章重点讨论.的主要内容。为工程设计应用,对多层砖房的抗震验算的原理和方法也作了必要阐述。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随着建筑和装饰标准的提高,尽量避免和减轻震害及其影响,非承重结构部件的抗震设计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章所述非承重结构部件包括填充墙、·隔墙、门窗等部件的抗震方面内容。另外,阐述了有关非承重结构部件的连接和锚固等薄弱处是抗震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书第一、二、四和五章由陈俊执笔,第三、六、七和八章由文良谟执笔,全书由文良谟统稿。本书承张相忱、范良干、姚德康和任保寿认真审稿,蒋{:敏对全稿进行复审和修改,编者谨致衷心感谢。限于本书的篇幅和我们的水平,谬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4年12月本书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地震的一般知识第二节抗震的几个关系第三节抗震设训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一节场地的地震反应第二节场地第三节地基的液化第四节地基处理和抗震验算第五节各类基础的抗震性能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节—般要求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第三节结构抗震验算第四节时程分析法第四章建筑造型第一节建筑造型的实质及其重要性第二节造型对地震作用的影响第三节简单造型中的显著不规则性第四节平面凹角的造型第五节竖向收进的造型第六节不合理的强度和冈1j度分布第五章钢结构第一节强震下钢结构的表现第二节钢材的抗震特性 第三节基本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第四节单层钢结构厂房第五节多层钢结构房屋第六节高耸构筑物第六章矿钢筋混凝土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特性第三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四节多层房屋第五节栈桥结构第六节变电构架第七节筒仓第七章砌体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砖砌体的抗震性质第三节强震下砖砌体结构的表现第四节布置要求第五节抗震构造措施第六节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第—节填充墙体和隔墙第二节门窗和天花板第三节连接和锚固 参考文献能均有明显影响。这些也是本章重点讨论.的主要内容。为工程设计应用,对多层砖房的抗震验算的原理和方法也作了必要阐述。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随着建筑和装饰标准的提高,尽量避免和减轻震害及其影响,非承重结构部件的抗震设计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章所述非承重结构部件包括填充墙、·隔墙、门窗等部件的抗震方面内容。另外,阐述了有关非承重结构部件的连接和锚固等薄弱处是抗震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本书第一、二、四和五章由陈俊执笔,第三、六、七和八章由文良谟执笔,全书由文良谟统稿。本书承张相忱、范良干、姚德康和任保寿认真审稿,蒋{:敏对全稿进行复审和修改,编者谨致衷心感谢。限于本书的篇幅和我们的水平,谬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4年12月本书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地震的一般知识第二节抗震的几个关系第三节抗震设训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第一节场地的地震反应第二节场地第三节地基的液化第四节地基处理和抗震验算第五节各类基础的抗震性能第三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第—节—般要求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第三节结构抗震验算第四节时程分析法第四章建筑造型第一节建筑造型的实质及其重要性第二节造型对地震作用的影响第三节简单造型中的显著不规则性第四节平面凹角的造型第五节竖向收进的造型第六节不合理的强度和冈1j度分布第五章钢结构第一节强震下钢结构的表现第二节钢材的抗震特性 第三节基本结构构件及其连接第四节单层钢结构厂房第五节多层钢结构房屋第六节高耸构筑物第六章矿钢筋混凝土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特性第三节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第四节多层房屋第五节栈桥结构第六节变电构架第七节筒仓第七章砌体结构第—节引言第二节砖砌体的抗震性质第三节强震下砖砌体结构的表现第四节布置要求第五节抗震构造措施第六节多层砖房的抗震计算第八章非承重结构部件抗震第—节填充墙体和隔墙第二节门窗和天花板第三节连接和锚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