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定 价:¥21.00

作 者: 李侃等编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标 签: 近代史

ISBN: 9787101012958 出版时间: 1994-04-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498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这本《中国近代史》作为高等院校的历史教材,从1977年初版至今,先后经过三次修订,累计印行100余万册,在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和广大读者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这对于编著者来说,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说是鼓励,因为编著者的劳动,通过教学实践和读者的检验,得到了公众的承认;说是鞭策,因为编著者感到书中还有不少缺陷,需要改进。鉴于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进展,这部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需要,因此决定再作一次修订。这次修订,大体上是在保持原来框架的基础上,对某些章节作了必要的调整;适当简化了对若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的叙述;充实了一些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对清朝统治集团的活动和变化情况,也略有增加。同时改正了某些史实错误,吸收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在写法上,观点力求实事求是,中肯平实;文字力求朴实通畅,简明扼要。按照高等院校现行历史学科的设置,本书的内容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八十年的历史。中国近代,是社会动荡剧烈,国内外矛盾和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充满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变革和反变革、革命和反革命的斗争。近代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一部苦难史和屈辱史,又是一部斗争史和光荣史。内容十分丰富,领域非常广阔。作为中国近代史教材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根据历史事实,讲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二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和说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得学生和读者通过这部教材,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基础课非常重要,如果基础打不好,继续提高和深造也就比较困难。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史,这已经是勿需多说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不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也就很难真正了解中国的今天。我们当代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是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脱胎而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要加深对近代历史的科学认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和智慧,受到激励和鼓舞,增强爱国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更好地创造新的历史。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时代内容和社会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又赋予那个社会时代的人们以不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历史使命。所以学习和研究历史,只能从特定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志和抽象的原则出发。研究者们可以这样那样地观察历史,分析历史,评说历史,然而却不能改变历史、重铸历史。对于同样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研究者可以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中,应该力求坚持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历次变革和革命,都是为了完成这一伟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近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变化发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科学论断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而且为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学者所公认。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这个畸形社会形态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通常说的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并不是说鸦片战争的炮火一停,《南京条约》的墨迹一干,中国社会的性质立刻就发生了变化,而是说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中国就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而由于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规模越来越大,从中国攫取的侵略权益也越来越多,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的丧失日趋严重,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和社会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也愈益显著。近代中国既不是完全独立的国家,也不是完全由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既不是完全由封建的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构成的封建社会,也不是主要由近代工业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统治构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的封建社会相比而言,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体上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破坏了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但是封建制度的根基,即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依然保持不变。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和阻碍下,它不可能得到正常的发展。三、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虽然日益腐败,然而它却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即或在封建皇帝被推翻之后,代之而起的北洋军阀,仍然是依附帝国主义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四、帝国主义不但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军事统治权力,而且凭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五、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压榨,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中国的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更无民主、自由可言。这些情况,就决定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中国近代的变革和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以往包括本书在内的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的教材,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为了有助于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近代社会和中国国情,在这次修订的时候,适当增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仍然很不充分,很不全面,这是要请读者谅解的。近代中国的历史证明,在许多西方国家早已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落后了的古老中国,在饱受侵略和欺凌宰割的困境中,要走向近代、走向世界,斗争是何等艰难困苦,道路又是何等坎坷曲折。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在一百多年中间,几代中华儿女付出了多少血的代价,才走完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终于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现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正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前人的遗志,发扬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前无古人的伟业,创造新的历史,开辟美好的未来。在新的万里长征中,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仍然要肩负历史的重担,作艰苦创业的长途跋涉。在新的开拓和创业的实践中,人们必将会从近代中国的历史中获得精神滋养和思想教益。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有助于认识现实,有助于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忽视历史,忘记历史,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历史是民族的记忆,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之一,丢弃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可能凭空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不论时代怎样前进,社会怎样发展,总不能割断历史。“以史为鉴”、“鉴往知来”,不失为发人深省的历史名言。学无止境,知识无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化和提高,发展和繁荣,有待史学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本书虽然又经过一次修订,但缺陷和不足之处仍然不可避免,诚恳地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参加本次修订的有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等同志,全书由龚书铎同志通阅统改。本书从开始编写到历次修订,一直得到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领导和史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并得到国家教委有关同志的指导。这次修订,山东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又给予热心支持和帮助。在审阅定稿过程中,承中国人民大学王汝丰教授、李文海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刘振岚教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负责这次修订编辑工作的陈铮同志和李占领、沈致金同志,也尽了很大的努力。谨在此向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各位学者、编辑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编者1993年9月请读片断:俄国是一个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国家。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它也开始了原始资本主义积累的过程,18世纪后期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9世纪初开始在棉织业中使用机器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直到19世纪前半期,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暴力和掠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①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②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之后,英国又对阿富汗、波斯、缅甸、印尼等国进行侵略渗透。1637年,英国兵舰四艘驶抵中国广东,不顾明朝政府的禁令,竟然闯入珠江,炮击并占领虎门炮台。中国军民坚决抵抗,击退侵略军。1793年,英国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英国资产阶级更加紧推行殖民扩张,一些侵略分子不断公开鼓吹武装侵略中国。1832年,英船“阿美士德”号窜到中国沿海测量港湾航道,调查港口情况,并绘制地图。1836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扬言要用武力对付中国。法国在亚洲的侵略目标主要是越南和中国。1640年,法国开始对华贸易活动。法国在打开商品市场的同时,特别重视利用宗教作为侵略工具。1660年,法国成立了中国公司。随后,不断派遣传教士来华。1698年,第一只法国商船抵达中国,其中就有一批传教士随船而来。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私入中国内地者日多。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因而也加紧向外扩张势力。美国在独立之后就极力向海外伸展势力。1784年,开始与中国通商。其对华贸易的开展较其他国家虽晚,但发展很快,商船数由1789年的15艘,增至1832年的62艘。1835年,美国组织东印度洋舰队,执行其对远东的“炮舰政策”。沙皇俄国本来同中国并不接壤。16世纪下半叶,沙俄越过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山,迅速向东扩张。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沙俄的侵略行径,遇到中国军民的抵制和反击。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东段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肯定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中段以西起沙宾达巴哈、东至额尔古纳河(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为蒙俄边界)为界。清代我国的西部疆界在巴尔喀什湖。自18世纪初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与此同时,沙俄还对我国进行经济掠夺。在鸦片战争前的一个较长时期内,沙俄在对华贸易方面,比其他欧洲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编辑说明:《中国近代史》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和研究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些同志编写的试用教材。参加初稿编写的有李德征、陆景棋、徐绪典,宋青蓝、胡滨,朱宁、杨策、莫俊卿、郭毅生,刘文源、李咸中、张守常、陈桂英、梁义群、龚书铎同志。参加初稿修改的有李德征、徐绪典、李宏生、宋青蓝、朱宁、杨策、刘文源、龚书铎、李侃同志。书中辛亥革命一章的初稿是由李时岳同志提供的,其中“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一节的初稿则是赵矢元同志执笔的。本书初版出书后,承蒙许多同志提出宝贵意见。这次修订,除对若干内容作了修改以外,还订正了一些史实的错误。参加修订的有李侃、李德征、杨策、胡滨、龚书铎、郭毅生同志。本书在编写与修订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现有的研究成果,得到不少单位和同志的帮助与关心,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写者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之处自不可免,希望同志们随时提出批评意见,以便再版时有所改进。《中国近代史》编写组1979年4月

作者简介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和华北教科书编审委员会,1961年与高教出版社合并,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1950年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从事基础教育教材和其他各级各类教材、教育图书的研究、编写、出版、发行的专业出版社。毛泽东同志题写了社名。50多年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主持或参与草拟了2000年以前历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由国家颁布;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先后编写、出版了九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目前,人教版第十套教材,即按照教育部新课程标准研究、编写的21世纪义务教育全套新教材正在陆续出版之中,其中一部分已在教育部确定的实验区进行实验。建社至今,累计出版各种出版物万余种,总印数达数百亿册。 为了加强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工作,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了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署办公。邓小平同志题写了所名。2000年江泽民同志调阅人教版教材,并发表重要指示。(《课程方滩姆教法》月刊2000年第6期获准独家首发。)经过50多年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已逐步形成以教材和教育图书编辑出版为中心业务,同时包括纸介质图书及电子音像制品的印制和进出口、图书及相关产品的物流服务、网站建设和网络出版等为辅助业务的集团化运作格局。

图书目录

    第四版前言
   第二版说明
   第三版说明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第二节 反对英国侵略的战争
    一、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
    二、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三、战争的三个阶段
    四、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变化
    二、思想与学风的转变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洪秀全和金田起义
    二、定都南京和北伐、西征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天朝田亩制度》
    二、各项制度和措施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
    二、英法侵略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辛酉政变
    二、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二、分裂后的形势和《资政新篇》的提出
    三、保卫安庆和经营江浙
    四、太平天国的失败
    五、太平军余部和捻军的英勇斗争
    第六节 太平天国时期西南、西北各族人民起义
    一、广西壮、汉各族的继起斗争
    二、贵州苗、教、号军起义
    三、云南回民起义
    四、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第三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 太平天国失败后的社会经济
    一、外国在华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大
    二、农村经济的凋敝
    第二节 统治集团内部对举办洋务的不同态度
    一、洋务宗旨的提出和洋务派的形成
    二、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
    第三节 军事工业和新式陆海军的建立
    一、军事工业
    二、新式陆海军
    第四节 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
    一、官督商办企业
    二、商办企业
    第五节 新阶级的出现和思想文化的演变
    一、新阶级的产生
    二、思想文化的演变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一、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订立
    二、日美侵犯台湾、《烟台条约》和英俄进窥西藏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
    二、中国不败而败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
    五、台湾人民的浴血抗战
   第五章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一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一、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二、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维新运动的发端和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三、维新运动的高涨
    四、变法维新与顽固守旧的争论
    五、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六、思想文化的更新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新高涨
    二、义和团在山东的兴起及其在北部中国的发展
    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
    四、京津军民抗击八国联军
    五、宣战后北部中国的斗争和《东南互保》
    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
   第六章 辛亥革命
    第一节 民族灾难的深重和清末“新政’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清末“新政”
    三、残破的农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一、孙中山和兴中会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
    三、蓬勃发展的反帝爱国运动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
    第三节 革命运动的发展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其他革命活动
    三、群众性的反抗斗争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运动
    一、“仿行宪政”的“预备”措施
    二、“国会请愿运动”和保路风潮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三、袁世凯窃夺政权
    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变动中各种思潮的涌现
    二、史学、文学艺术和新闻出版的新面貌
    三、新式教育的推广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第七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第一节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第二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二、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第三节 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活动
    一、沙俄在蒙古的分裂活动
    二、沙俄在新疆的分裂活动
    三、英国制造西藏“独立”
    第四节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
    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
    二、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工人阶级的成长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中西文化问题的论争
    二、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三、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