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1990年全省有普通中学2030所,职业中学228所,中等专业学校138所,小学53556所。文化馆128个,公共图书馆148个,电影院和影剧院890座。医疗卫生机构6671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492所,民族医药还有傣医和藏医。广播电台12座,电视台24座,地面卫星接收站228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65%。云南是民族歌舞之乡,各少数民族歌舞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地方剧种有滇剧、花灯、白剧、彝剧、傣剧、壮剧、傩戏。云南山川奇秀,民族风情浓郁,纪念地、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有腊玛古猿化石产地、元谋猿人遗址、太和城遗址、石钟山石窟、崇圣寺三塔、南诏铁柱、地藏寺经幢、太和宫金殿、曼飞龙塔、景真八角亭、广允缅寺、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聂耳墓等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有昆明滇池、路南石林、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玉龙雪山及三江并流等6个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还有11个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昆明、大理、丽江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巍山、保山、腾冲、威信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的地名,反映了中原王朝在边疆设治的过程。这类地名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滇和昆明都是先秦时期的族名,也是本省保留至今最早的地名。《史记·西南夷列传》记录了庄跃开滇的历史,近年考古发掘出土汉王朝赐给滇王的金印,滇国创造的青铜文化被人们叹为观止。古人多释“滇”与滇池有关,一说“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一说滇与颠同,“顶也,皆因滇池居地高颠之故”;另说释为奇河倒流,谓水源与出口河道颠倒,因名。近年又有民族语说,谓滇为彝语的“甸”,意即大坝子,因滇池坝子得名;或谓滇系羌人中一个有影响的部落首领的姓氏,后来用作部落名。省名云南是西汉所设益州郡24个县之一,三国蜀汉设云南郡,唐代封南诏统治者为“云南王”,设云南安抚司,宋代封大理统治者为云南节度使,唐、宋时期人们习称全滇为云南,元代因以云南为省名。云南县名的由来,一说“元狩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一说因县西北有山特高大,与云气相接,此山或谓为点苍山,或谓为鸡足山。汉代县名保存至今的还有双柏、连然。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内附,在滇西和滇南广大地区置永昌郡,至今在当年永昌郡治的保山市仍设永昌镇。为了纪念“永平中置”永昌郡和博南县的难忘历史,元代用“永平”的年号名县,改博南为永平,沿用至今。晋宁是西晋末年宁州首郡的名称,晋宁州、晋宁县、晋城镇相沿至今。唐、宋时期滇东有三十七部,后来在它们的基础上遍置州、县,其中一批保留至今,嵩明即嵩盟部,寻甸即新丁部,思茅即思摩部,普洱即步日部,还有弥勒部、师宗部等。唐代设姚州都督府,成为经营滇西的重镇,因有大量内地迁入的汉族人口,以姚姓居多得名,即今姚安。政区设治变迁的痕迹也常保留在政区地名上。如广南是元代广南西路的省称,宋时为特磨道,属广南西路,元初属云南,因设广南西路宣抚司,以原所属的政区名为其名。富宁县系以宋以来的富州和元代设的安宁州各取一字组成。昌宁县由保山县和顺宁县析置,从原二县所属的永昌府和顺宁府各取一字得名。云南自古就是多民族地区,民族语地名丰富多彩,全省27万条地名中,约有25%是民族语地名,被誉为“地名博物馆”。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全省25个世居的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保留了以本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同一民族内的不同支系,同一支系内的不同方言土语,还有不同的地名称谓。云南也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全省少数民族语地名分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和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族。仅藏缅语族就有八个语支,彝语又分为六种方言。各民族语都有特殊的通名,以藏缅语族最为复杂。彝语的“甸”、“底”为平坝,“米”、“迷”为地方,“卡”为村,“龙”、“弄”、“鲁”为城,“白”为山,“者”为山梁,“鲊”、“腊”为箐。傈僳语“底”、“王底”、“王地”为小平地、地方,“王基”为山梁,“王培”为垭口,“曲”为箐,“卡”为寨。纳西语“迪”为坝子、地方,“昌”为村,“各”为牧场,“洛”为箐。拉祜语“邦”为地方,“夺”为平地,“卡”为寨,“扼”为河,“科”为山,“喀力”为垭口。哈尼语“垤”为地方、田坝,“埔”为村寨,“罗”为河,“谷主”为山,“航台”为山梁,“阿脉”为垭口。白语“赕”为平地,“登”为地方、村,“局”为河,“卓”为箐,村寨依山坡而居或村边有小土坡称“和”、“河”、“禾”。景颇语“冒”为地方,“瓦”、“东”为寨,“召”为街,“硔”、“崩”为山,“广”为坡,“卡”为河,“弄”为塘,“出”为温泉。藏语“塘”为坝子,“依”为牧场,“谷”、“仲”为村,“曲”为河,“错”为湖,“日”为山,“冈”为山梁,“拉”为坡,“嘎”为山口,“隆”、“龙巴”为箐。怒语“当”为地方,“究”、“甲”为平地,“孔”为村,“旺”为河,“洛”为箐,“益”为山脊,“嘎”为坡。壮侗语族中,以傣语地名和壮语地名为主。傣语“勐”为平坝,“曼”、“芒”为村,“景”、“姐”为城,“嘎”为街,“南”为河,“弄”为水塘,“回”为箐,“雷”为山,“磨”为井,“蚌”为温泉。壮语“者”、“里”为地方,“洞”为小平坝,“板”为村,“那”为田,“南”为山梁,“弄”为山山弄,“渭”为箐沟,“莫”为泉,“安”为垭口。孟高棉语族中有佤语、德昂语和布朗语地名。佤语“东”为坝子,“班”为平地,“永”为寨,“格浪”、“戈”为河,“公”、“翁”为山,“农”为箐。民族语地名的语音长短相差很大,聚落名最短的仅一个字,如藏语地名义,独龙语地名班,最多的达五六个字,如傈僳语地名肯期米王地、腊马嘎王基,佤语地名永格龙得不老。有的自然地名用字更长。各民族语通名和专名的排列顺序也不一样,傣语、壮语、佤语等通名在前,专名在后。在云南,各民族根据自己的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命名同一个地方,一地多名的情况突出。如金沙江,元代有六个名称八种写法,藏族称犁枢,磨些族称漾波江,蒙古语称不鲁思河,又作不鲁失、不里郁思,白蛮因物产称金沙江,有人因源出犁牛石下称犁牛河,又被误认为丽江。有些民族语地名一音多义,同一地名有不同的解释。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我们尊重当地的释义,也酌情保留一些不同的解释,如个旧、喜洲等。各民族语地名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又往往出现相同的专名和通名,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和吸收。由于各民族相互影响,产生大批混合语地名,仅地名普查记载的混合语地名即达2000多条。长期以来民族语地名多用汉文录记,由于部分民族语语音和汉语语音很难完全一致,记录者所操的方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