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著名地质学家高振西,字化白,河南荥阳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31—1937年留母校任教。1937—1949年任原中央地质调查所调查员、技士、技正等职。在此期间,于1940-1944年,借调至福建地质土壤调查所任技正兼地质课课长;1945—1949年兼任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兼任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导师,1950—1991年,相继任地质博物馆馆长、总工程师、名誉馆长等职。1955年初还曾短期兼任地质出版社总编辑。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1978-1987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及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高振西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和熊永先、高平合作,于1934年发表论文《中国北方震旦纪地层的研究》(英文),奠定了我国北方晚前寒武纪岩石地层学的基本格架。他所研究的蓟县剖面于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高振西从青年时代起就重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特别是对福建的地层、构造、矿产、山脉、水系及海洋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而这些工作是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中进行的。在50年代,他重视新构造运动,发表了《怀来盆地的形成与喜马拉雅运动》等文章。同时也赞同“陆相生油论”。他还领导了浙江中生代火山岩系中的脉状萤石矿床的调查,与潘江共同提出“等间距”和“雁行排列”控矿观点,受到厂矿的重视和表彰。高振西的后半生,主要从事地质博物馆的扩建和地学科普工作的创立,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