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魏晋三大思潮论稿

定 价:¥25.00

作 者: 田文棠著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哲学思想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4003567 出版时间: 1988-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329页 字数:  

内容简介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思想活跃、思潮跌宕,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汉末以来儒家经学日趋衰落,于是先秦诸子尤其是名、道、法之学日见活跃,加之佛教传播,道教生长,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向。这是魏晋时期思想史的基本面貌。对于这一时期的思想史,人们已作过许多有益的探索,特别是汤用彤先生对此曾做过开拓性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对魏晋思想的研究较之先秦和宋明,仍显薄弱。而且,以往人们的研究,多着力于玄学思潮,未能对魏晋时期的全部思想线索作出全方位的考察和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田文棠同志的《魏晋三大思潮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论稿》是田文棠同志近年来在潜心研究魏晋思想基础上完成的一部力作。著者在书中对魏晋时期以名理学、玄学、佛教三大主流思潮各自的源流脉络、内容特征、范畴建构、方法特征以及各思潮之问的复杂关系都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断代思想史论著。

作者简介

  田文棠,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长期潜心于魏晋南北朝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哲学的研究。学术专著有:《魏晋三大思潮论稿》(部分章节被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存》)、《阮籍评传》(获中国图书“金钥匙”一等奖)、《中国文化的整合与认知》、《中国文化源流视野》、《东方智慧的现代魅力》等多部,曾参与《中国哲学大辞典》魏晋玄学部分词条撰写,先后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4年应邀赴台参加海峡两岸学者学术交流研讨会,另撰长篇小说《华原磬》(作家出版社出版)一部,从大文化与文化模式角度,再现西部人的生存方式,揭示西部文化的丰富蕴涵与内在神韵。近年又参与主编大型书刊《长安学文库》(第一辑,约200万字),为“长安学”的起步研究提供思想资料。

图书目录

重估魏晋思潮的时代主题与文化精神(序一)
魏晋“天人新义”的哲学反思(序二)
一部颇具特色的中国断代思想史(序三)
第一章 魏晋清谈与魏晋三大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一、晋之亡国的根本原因不在清谈
 二、清谈是开展学术论争的新形式
 三、清谈促进了三大思潮的形成发展
第二章 魏晋三大思潮的中心主题与层次结构
 一、“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自然基础
 二、“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性命原则
 三、“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理想人格
 四、“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自然价值
 五、“天人新义”思想模式的优点弱点
第三章 魏晋三大思潮的方法体系
 一、名实相一的方法
 二、辨名析理的方法
 三、显中探幽的方法
 四、本末相兼的方法
 五、有无双遣的方法
 六、色性俱灭的方法
第四章 魏晋名理学与刘邵的《人物志》
 一、名理学兴起的政治思想原因
 二、名理学与名法思想
 三、名理学家刘邵的《人物志》
第五章 傅嘏与“四本才性”之辨
 一、才性之辨的基本含义
 二、各家代表人物的政治态度与思想状况
 三、才性之辨的历史背景
第六章  魏晋玄理学与王弼贵无哲学的逻辑范畴体系
 一、“无”与“有”
 二、“体”与“用”
 三、“本”与“末”
 四、“一”与“多”
 五、“静”与“动”
 六、“明”与“知”
 七、“道”与“德”
 八、“性”与“情”
第七章 嵇康、阮籍“自然’’哲学的两重性
 一、嵇康、阮籍的自然观
 二、嵇康、阮籍的认识论
 三、嵇康、阮籍的政治主张
第八章 郭象《庄子注》哲学思想的调和色彩
 一、《庄子注》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二、《庄子注》独化思想与裴頠“物自生论”
 三、《庄子注》冥境之说与王弼“以无为本”
 四、《庄子注》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调和色彩
第九章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范畴及其内在联系
 一、“有”与“无”
 二、“独化”与“玄冥”
 三、“性命”与“天理”
 四、“有迹”与“无迹”
 五、“可知”与“不知”
 六、“自为”与“相济”
 七、“小变”与“大常”
 八、“安生”与“安死”
 九、“有为”与“无为”
 十、“自是”与“相非”
第十章 魏晋佛理学与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
 一、魏晋佛理学的发展简况
 二、道安佛教哲学思想的形成
第十一章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中观思想
 一、罗什的青少年时期
 二、罗什在长安译经的盛况
 三、罗什的般若中观思想
第十二章 僧肇佛教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渊源
 一、“非有非无”的本体论
 二、“即动即静”的方法论
 三、“无知而知”的认识论
第十三章 慧远的“法性”之说与魏晋的形神之辨
 一、慧远的博学多识与长期事佛活动
 二、慧远的“法性”之说及其理论根据
 三、慧远的“法性”之说与魏晋形神之辨
第十四章 魏晋思想的文化意义
 一、文化格局的转换
 二、文化基础的转换
 三、文化精神的转换
 四、文化转换的根据
附录
 一、傅玄思想简论
 二、魏晋大事及学术活动年表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