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运动生理学的各种理论和观点绝大部分是从实验中获得、总结出来的,并不断在实践中受到检验。运动生理学只有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以及其它基础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深入的研究,才能对体育运动实践做出更大贡献。二、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过程(一)运动生理学的简史运动生理学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还仅仅是本世纪初的事,而生理学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从世界范围内纵观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在本世纪初应首推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Hill),在当时曾出版了他的三部运动生理学名著:《肌肉活动》、《人类的肌肉运动——调节速度与疲劳的因素》、《有生命的机械》等。为此,一些生理学工作者认为,希尔是“运动生理学之父”。在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国家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也为运动生理学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例如苏联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Krest0vnik0ff)、日本的吉田章信、英国的班布里奇(B8in-Bridge)和美国的麦克津(Mckenzie)。这些运动生理学家在不同的领域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有影响的代表作分别是:班布里奇出版了《肌肉运动生理学》一书。论述了运动时能量变化的过程及其在肌肉中是怎样进行的;肌肉活动时氧及营养物质供应的调节机制,以及肌肉运动的机械装置。他的论著可认为是奠定了肌肉运动生理学理论基础。吉田章信很早就写了一本《运动生理学》,到1932年这本书已经再版了九次,可认为是亚洲运动生理学早期的代表作。苏联的克列斯托夫尼柯甫是对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早期学者之一。他是巴甫洛夫的学生,克氏是苏联运动生理学的创始人,他在1936年先后出版了三本《运动生理学论文集》。汇集了大量的实验资料,阐述了各项运动的生理学特点,对科学训练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我国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具有着指导意义。美国的麦克津曾出版《运动在教学与医学中》一书,讨论了运动中的呼吸、循环机能的变化,运动损伤的防治等。我国解放前,仅在1940年由生理学前辈蔡翘教授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其后还有赵敏学的一本专著。这是我国最早的两本运动生理学代表作。从本世纪20年代运动生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随着其它自然学科和生物学科的发展,运动生理学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也十分迅速。首先,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层次也更加深入,从整体、器官水平的研究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随着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分析化学的进展及其在生理学上的应用,运动生理学在研究手段、实验方法上也引进了不少的新技术、新成果;第三,随着各门学科的互相渗透,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等学科也互相渗透,从而使研究的领域日益开阔,对问题的研究也愈加深入。(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现状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是随着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处在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运动生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展示了如下的趋向。本书前言前言(修订本)本教材是由北京体育大学生理教研室为人体运动科学系本科专业生编著的一本“运动生理学”。在第1版面市的曾受到广大同行们的欢迎。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们的需要,以及提高该书的质量,我们除作部分修改外,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两章新内容,作为修订本出版。文字量仍是按规定的72学时考虑的,从内容上看(包括新增的两章),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比以前的教材有较大的提高和改进,主要表现在:第一,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由于选用了大量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国内、外科研成果,有相当的深度和厂度,重点突出,内容充实,编写出了目前运动生理学的热点内容。如:个体乳酸阈与无氧阈的论证,对过量氧耗和氧债的探讨,产生运动性疲劳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反馈学说在形成运动技能中的作用等。特别应提出的是,本教材并未只局限在对这些内容的传统性的描述上,而是在分析国内外科研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较深入地探讨,这就大大拓宽了教材的深度和厂度。第二,有较好的实用性。教材力求密切联系运动实际,几乎在每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上或者以运动实践佐证理论,或者以基础理论解释运动实践中的现象,此外,还提供了一些有实用价值的测定方法、评价标准和训练方法,如关于身体素质的测量,把过去只局限于力量、速度、耐力几种基本素质的讲解,拓宽到十种素质。这样不仅对基础理论工作者有用,也对从事训练工作的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实用价值。第三,有较好的可接受性。全书共十七章,结构精炼,安排合理,论述客观,引证严谨,论据可靠,能与中等以上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相衔接,又由于各章节都配有适当的图表、说明,有利于阅读,每张图表都注有出处,改变了过去教材中只管引用,而无出处的不足。编者还注意突破以前教材的一些框架,增补了遗传、身体成分、合理使用训练以外的强力手段等新的章节,为运动生理学教材提出了一个新的体系。教材第1版的编写过程都是在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北京体育大学教材委员会和人体运动科学系的领导下完成的,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教材的第1版还是经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教材组严格审查、热诚帮助、逐字逐句审定后定稿的。他们是陈家齐教授、佟启良教授(评审组长)、黄瑞馨教授、李玉林教授、谢业琪副教授、梁述祖副教授以及王义润教授和乔居庠研究员等,我们对他们的辛勤劳动,再次表示深切感谢和敬意。在他们的建议下,第1版曾作过三次较大的改动,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补充。尽管我们在主观上力求把这本教材编著得好一些,但由于我们的条件和水平有限,且编写时间仓促,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最后要提到的是,本教材的编写工作是受北京体育大学生理教研室的委托,由杨锡让教授任主编,组织了一批有博士和硕士学位而又基础好、专业知识强的中青年副教授、讲师完成的。为了做到文责自负,各章具体的编写人是:杨锡让教授(第一、四、六、七、九章);王瑞元硕士、副教授(第二、十一章);田野博士、教授(第八、十二章);胡扬硕士、副教授(第五、十二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田时佳副教授(第十四章);刘柏硕士、讲师(第三章及第十三章部分);王从容博士(第十五章);孔兆伟老师(第十章部分)。新增的两章是:崔丽萍博士撰写的第十六章“中国某些传统项目生理学分析及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丁文京博士、杨锡让教授撰写的第十七章“现代科学的发展对运动生理学的影响”。为了使这本教材更加完善,1997年已编写出版了与之相配套的《实用运动生理实验》,以方便教师和同学们的使用。编著者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