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供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因而得到迅速发展。《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界定了中国文学现代性发生于晚清至五四之间,同时也以“现代性”为视点考察晚清以来的文学。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中国的现代性,是对西方近三百年历史进程中积演的现代性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接受的结果,它的本原在西方,而又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现代性”在中国虽然也代表时间,却更倾向于一种空间化的时间意识,呈现为“共时态”价值体系;而且,现代性始终含有“未来”和“理想”的意味。在现代性的视野中,中国一百年来的现代化追求,呈现着一种动态的逻辑的整体性。现代性的视野,使我们能够对晚清新小说及清末民初文学产生一种宽容和理解,并建立一种超越一般审美欣赏的审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