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收入这本集子里的文字,除去二、三篇系新作第一次公开发表之外,都已先后在各种报章杂志上刊登过,其中,最早的一篇发表于1986年,距现在已有11年了。这中间,我也曾编过一、二本集子,剩下的,或者因为品类驳杂不容易归类,或者因为篇什尚少不足以成书,而被束之高阁。这次,应法律出版社之邀,我得将历年发表而又不曾被收入其他文集中的文稿重新翻检、整理一遍,都为一册。由于这些文字散落于过去十余年间不同的出版物中,现在已经不易读到,眼下的这个集子,我想,或不至有新瓶旧酒之讥。从内容上看,这本集子的特点是杂。收在这里的文字,不但长短不齐,品类不一,而且历时久远,涉猎广泛,要把它们分类编排,统为一书,诚非易事,而最难的也许是找到一个表明全书题旨的书名。真是“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不过,最后我发现,能否找到“全书题旨”一类东西其实并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同出于一人之手的文字记录了作者的行迹,表达了作者的好恶,展示了作者精神生活的一个侧面。着眼于此,则内容上的驳杂与文体上的多样也就不威为问题了。自20年前离开工厂,进入大学,我便开始了书斋的生活。20年来,我未尝有一日脱离这样的生活,也从未想要改变这种生活。在我的意识深处,作一个学者乃是自己的职分,我更无法想象比书斋生活更适合于我的另一种生活。然而,书斋不是象牙之塔,身在书斋即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我读古今中外之书,也读社会这本大书。我关注和讨论社会问题,但是不离学者立场。在我看来,书斋与社会既是一体,又非同一场域,而在书斋中守望,正是我进入社会的姿态和方式。由此,则读与看与思,也只是偏重不同,它们其实是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读即是看,看亦是读,思则贯穿其中。书斋与社会,从来贯通不隔。题为“书斋与社会之间”,重在“之间”。收入本书的文章先后发表于《读书》、《烧望》、《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刊。在此,谨对当时编发拙文的编辑朋友们致以谢忱,没有他(她)们的努力,这里的许多文章至少将因为我自己的怠情而被推迟写作或者干脆不会被写出来。我还要感谢法律出版社总编辑贾京平先生,因为他的一番美意,我才下决心放下手边的事情来编这本小书,并使它早日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