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贤先生既是语法学家,又是逻辑学家,在运用当代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方面就有天然的优势。他从数理逻辑和符号学的角度着手就能更好地理解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文集中《复句和关联词语》、《论转折》、《论转折句》、《论因果句》四篇文章是作者运用现代逻辑来研究现代汉语复句的成果。他指出“虽然A,但是B”这种转折关系中实际上包含着一种预设“A→M1-B”,也就是“如果A,那么较大可能B”。用现代逻辑来分析转折关系和转折句就能发现更深层次的语义关系,而且用传统逻辑来分析这类问题只能由语法学家来主观“判定”,而用现代逻辑来分析这类问题就有了客观“论证”的可能性,这就比已往对复句的研究深入了一步。 作者作为一位逻辑学家,对理论问题的分析比一般人更为深入,表述也更为精确,这在他早期的《言语三论》中得到了充分反映。索绪尔关于语言和言语的理论也许是不太容易理解的,并且当年在讨论这样重大的理论问题时不少人还不熟悉索绪尔的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中译本也还没有出版,所以似乎越讨论有些问题越糊涂,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是先有言语,过了一个时期才有语言,把语言和言语完全割裂开来,认为是两个各不相独自存在的实体。王维贤先生不仅熟悉索绪尔的理论,而且论说的逻辑性也很强。例如他说,“数学上研究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可以说是最抽象的了,但是这种最一般最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不是与现实无涉呢?既然数学可以从一般的现实世界中抽取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数学来,语言学为什么不可以从言语交际中抽取‘语言’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建立语言学呢?”接着他又对“对象”的含义作了分析,指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指研究时进行分析的具体事物,而是指所要研究的某一现象领域以及这一领域的某个方面。例如心理学要研究人,但是人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在80年代讨论功能语法的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时,情况有点和当年讨论语言和言语问题时相似,不少人对功能语法的基本理论不很了解。王维贤先生平时很少写文章,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他指出这三个平面应该是“句法平面、句法语义平面(简称语义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平面(简称语用平面)。他的话似乎有点罗嗦,可是实际上是最简明扼要的,因为功能语法的语义平面只涉及和句法有关的语义内容,不是语义学的全部内容,语用平面只涉及和句法、语义平面有关的语用内容,不是语用学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