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言:书的友谊
“清洁语言文字”的学者——记吕叔湘
方寸之间的求索——记钱君匋
他举起《译文》的旗帜——记黄源
“竹王”桃李遍天下——记申石伽
书坛不老松——记黄若舟
艺术追求 永无止境——记吴作人
烹文煮字 顺其自然——记张中行
生命不止 探索不息——记张岱年
注重调查出真知——记费孝通
从容不迫 言近旨远——记杨绛
信封里的不朽灵魂——记宋清如
袒露胸怀成一快——记张光年
陌上花开蝴蝶飞——记黄苗子
江山如画 人物风流——记碧野
先天下之忧而忧——记杨宪益
矗起报告文学的新里程碑——记徐迟
未悔斋里的“盛世微言”——记马识途
构思精妙 妙趣横生一一记华君武
一个热爱生活的老诗人——记莫洛
《黄昏小品》不寂寞——记周劭
书刊伴他终生——记范泉
剑风楼上的壶天散墨——记裘沛然
美术理论的探索者——记邵洛羊
潜心红学写新论——记周汝昌
博大精深的台湾学者一一记南怀瑾
漫步书林 与书同乐——记陈原
笔下春意溶溶情——记吴冠中
永远年轻的杂文家——记曾彦修
文学鉴赏有创见——记刘衍文
迷人的十四行诗——记唐湜
诗歌森林一灌木——记冀汸
外国古典文学的研究者——记包文棣
丝弦声中说《西厢》——记杨振雄
文坛上的一朵小花——记丽砂
书廊漫步多情趣——记吴小如
含泪捧读《离魂草》——记绿原
嘶哑的歌声充满了激情——记曾卓
从新闻记者到史学家——记唐振常
情系《笔会》三十年——记徐开垒
故人的纪念碑——记耿庸
小人书里的大学问——记贺友直
品性高洁的石头——记牛汉
为孩子们写作——记任溶溶
情系出版事业五十年——记宋原放
一个快乐的老书迷——记范用
一片童心在诗中——记鲁兵
《玄灯医笺》一奇书——记高光
写活旧上海的大亨——记沈寂
“梅表姐”住进《小木屋》——记黄宗英
他是一片迎接春光的叶子——记李瑛
多情多义的“吹公”——记谭仲夏
诗情妙在文章间——记忆明珠
文艺评论要“搔到痒处”——记唐达成
反思后的锋芒——记牧惠
少年人的好朋友——记任大霖
大凉山孕育的诗人——记高缨
有本《家庭问题》一—记胡万春
打磨抛光的野石子——记苏晨
“我为读者而写作”——记卧龙生
泼墨写意绘风云——记任光椿
有辣味的幽默讽刺家——记舒展
白发红颜春常在——记韩菁清
水流何处见山色——记陈丹晨
开拓文艺心理学的园地——记金开诚
“书是我的红娘”——记韶华
他扛起工人创作题材的大旗——记蒋子龙
卓有创见的现代文学评论家——记严家炎
研究古代小说的学者——记郭豫适
在文学的海洋中游泳——记谢永旺
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天——记柳鸣九
现代新诗的评论者——记吴欢章
“牧马人”的大风歌——记张贤亮
一位追求卓越的大学校长——记杨福家
他自号“邓争议”——记邓伟志
一部《画魂》传千古——记石楠
亦官亦民的好干部——记赵启正
寻求诗意与美学——记邓牛顿
“江湖夜雨十年灯”——记洪丕谟
“跑出来的作家”——记叶永烈
寒星坠落文章在——记贺星寒
他主编了本《文学自由谈》——记冯骥才
品书人语的韵味——记高信
抓紧多写一点——记刘心武
“一鸡三吃”写文章——记徐城北
球是圆的——记徐根宝
不妨回首《白门柳》——记刘斯奋
在水一方的“伊人”——记房延军
香港文人甘苦多——记黄仲鸣
厚积薄发写古人——记唐浩明
他始终是一个上海人——记吴正
文坛写作快手——记东方明
以诗人散文——记赵丽宏
我认识的“雪米莉”——记田雁宁
武侠世界的奇才——记温瑞安
调侃的哲理——记陈村
悠悠我心谁人知——记冯湘湘
自学可以成材——记罗伟国
别出心裁的装帧家——记王俭
一只远方的蝴蝶——记孙大梅
身在雁斋好福气——记徐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