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

定 价:¥78.00

作 者: 史志诚[等]编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草地

ISBN: 9787109046580 出版时间: 1997-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7cm 页数: 429 字数:  

内容简介

暂缺《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简介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总
    第一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研
    究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有毒植物学
    一 古籍中有关有毒植物的记载
    二 防治有毒植物中毒的记载
    第二节 建国以来草地有毒植物
    的研究成果
    一 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流行病学
    研究
    二 家畜有毒植物中毒的研究
    三 有毒植物的理论研究
    四 研究机构 组织及国际学术
    交流
    第二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及
    其危害
    第一节 中国草地的有毒植物
    一 草地有毒植物的种类
    二 草地有毒植物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危
    害
    一 有毒植物对畜牧业的危害
    二“三大毒草灾害”——典型的
    “生态经济病
    第三节 植物毒素及其毒性
    植物毒素
    二 植物毒素的毒性
    第三章 中国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
    防除
    第一节 基水对策
    一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 坚持“预防为主防用结合”
    的方针
    三 总结推广毒草防除与利用的新
    技术
    四 建立研究机构 组织科技攻关
    五 培训技术力量 普及防除毒草
    知识
    第二节 生态控制
    一 改善草群结构法
    二 加快植被演替法
    二 改变耕作制度法
    四 畜种限制法
    五 日粮控制法
    第三节 化学防除
    一 常用除草剂
    二 除草剂的杀除机理
    三 草地重要有毒植物的化学防除
    第四节 机械清除
    第四章 有毒植物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
    一 有毒植物资源的利用条件
    二 生物能的利用
    三 植物资源的利用
    第二节 植物毒素的开发利用
    一 植物毒素的化学进展
    二 植物毒素的毒理机制研究
    三 植物毒素的防除
    四 植物毒素的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各论
    第五章 棘豆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分布
    三 生活类型
    四 生长土壤
    五 优势度
    六 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
    七 中国棘豆属主要有毒植物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棘豆属有毒植物的危害
    二 中毒的生态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及毒性
    二 中毒机理
    三 症状
    四 病理变化
    五 诊断
    六 治疗
    第四节 防除
    第五节 利用
    一 棘豆的营养成分
    二 棘豆的药用成分
    三 利用做饲草
    四 利用棘豆的经济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黄芪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分布
    二 生活类型
    四 生长土壤
    五 优势度
    六 植物种群循环和环境影响
    七 中国黄芪属有毒植物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内芪属植物的危害
    二 中毒的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二 聚硒黄芪
    三 疯草毒素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栎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有毒种的检索表
    三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栎属植物的危害
    二 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丹宁的毒性
    三 中毒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病理变化
    六 病程及预后
    七 诊断
    八 治疗
    第四节 防除
    一 三不”措施
    二 日粮控制法
    三 高锰酸钾法
    四 改善栎林结构
    第五节 利用
    一 饲用价值
    二 饲用效果
    三 脱毒利用
    附:牛栎树叶中毒的诊断标准
    与防治原则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萱草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有毒种检索表
    三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发病的地理分布
    二 病因及发病特点
    三 萱草属有毒植物的危害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毒性
    三 中毒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病理学
    六 诊断
    七 治疗
    第四节 防除
    第五节 利用
    一 花蕾与营养丰富的“黄花菜”
    二 根入药用
    二 保持水土
    四 综合利用
    五 美化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 紫茎泽兰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泽兰类的有毒种
    二 形态特征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地理分布及生态学特点
    二 危害
    三 形成“生态灾难”的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紫茎泽兰对沼气发酵微生物
    群的影响
    二 有毒成分
    三 动物急性中毒的临床症状
    四 病理学
    五 毒理学评价
    第四节 防除
    一 生态工程法(替代控制法)
    二 生物防除法
    三 化学防除法
    四 机械防除法
    第五节 利用
    一 脱毒方法
    二 生产沼气
    三 饲用价值
    四 其它利用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章 狼毒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形态特征
    三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危害
    二 地理分布及发病特点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毒性
    三 临床症状
    四 治疗
    五 预防
    第四节 防除
    一 建立系统的草地管理制度
    二 替代控制
    三 生物防治
    四 机械铲除
    五 刈割
    六 化学防除
    第五节 利用
    一 生态学方面的利用
    二 农业方面的利用
    三 医学方面的应用
    四 观赏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杜鹃花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属的特性
    二 分布及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毒性
    三 毒理
    四 闹羊花中毒的发病规律
    五 中毒症状
    六 病理变化
    七 诊断
    八 治疗
    第四节 防除
    第五节 利用
    一 杜鹃花的开发利用
    二 羊踯躅的开发与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芨芨草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属的特性
    二 有毒种的检索表
    三 有毒种的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醉马草的分布
    二 醉马草对牲畜的危害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醉马草的有毒成分
    二 醉马草的毒性
    三 醉马草中毒的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病理学
    六 诊断
    七 治疗
    八 预防
    第四节 防除
    一 综合防除
    二 生物防除
    三 人工铲除
    四 焚烧
    五 化学防除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夹竹桃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
    二 黄花夹竹桃属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毒性
    三 中毒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诊断
    六 治疗
    七 预防
    第三节 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蜡梅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生物学特性
    二 分布
    第二节 生态学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
    二 毒性
    三 中毒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病理学
    六 诊断
    七 治疗
    八 预防
    第四节 利用
    一 蜡梅花芳香油的利用
    二 蜡梅花的药用
    三 蜡梅花的观赏性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蕨属有毒植物
    第一节 生物学
    一 有毒种及其分布
    二 形态学
    三 生活周期
    第二节 生态学
    一 影响蕨属植物分布的因素
    二、中毒的生态因素
    第三节 毒物学
    一 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
    二 急性毒性
    三 慢性毒性
    第四节 防除
    一 生物学控制
    二 物理学控制
    三 化学控制
    第五节 利用
    一 食用
    二 工业用
    三 农业用
    四 蕨的利用与人类健康
    主要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其它重要有毒植物
    第一节 乌头
    一 形态特征
    二 有毒成分
    三 毒性
    四 中毒原因
    五 中毒机理
    六 临床症状
    七 诊断
    八 治疗
    九 利用
    第二节 藜芦
    一 形态特征
    二 有毒成分及毒性
    三 中毒机理
    四 临床症状
    五 诊断
    六 治疗
    七 利用
    第三节 白苏
    一 形态与分布
    二 危害
    三 中毒原因
    四 中毒机理
    五 病理变化
    六 临床症状
    七 诊断
    八 治疗
    九 预防
    第四节 假奓包叶
    一 形态与分布
    二 危害
    三 毒理
    四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五 诊断
    六 防治
    第五节 千里光属
    一 形态
    二 危害
    三 毒理
    四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五 诊断
    六 防治
    第六节 曼陀罗
    一 形态及分布
    二 有毒成分及毒性
    三 毒理作用
    四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五 诊断
    六 治疗
    七 利用
    第七节 蓖麻
    一 分布与形态
    二 蓖麻的有毒成分及其毒性
    三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四 诊断
    五 治疗
    六 预防及利用
    第八节 苍耳
    一 形态与分布
    二 有毒成分
    三 毒性
    四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五 诊断
    六 防治
    七 利用
    第九节 毒芹
    一 形态
    二 有毒成分及毒性
    三 中毒原因
    四 中毒机理
    五 临床症状
    六 病理变化
    七 诊断
    八 防治
    九 利用
    第十节 胡芦巴
    一 形态特征
    二 有毒成分及毒性
    三 临床症状
    四 防治
    五 利用
    第十一节 麻黄
    一 形态特征
    二 有毒成分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四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五 防治
    六 防除与利用
    第十二节 蒙古扁桃
    一 形态特征
    二 有毒成分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四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五 防除与利用
    第十三节 无叶假木贼
    一 形态与分布
    二 毒物学
    三 中毒的生态因素与危害
    四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五 防除与利用
    第十四节 毒麦
    一 形态特征
    二 生活习性与分布地区
    三 有毒成分及毒性
    四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五 防治
    六 利用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分析与检验
    第十七章 一般技术与方法
    第一节 有毒植物分析实验室
    第二节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第三节 以毒物学观点做好实验设计
    第四节 预试验
    一 预试验检液的制备
    二 预试方法
    三 各类成分的检查
    四 预试结果判断
    五 预试验报告记录
    附录:常用试剂的配制
    第五节 提取
    一 一般提取方法
    二 几种系统提取法
    三 按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选择提取
    法
    四 提取过程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分离
    一 过滤法和离心法
    二 重结柏法
    三 升华法
    四 萃取法
    五 分配层析
    六 吸附层析
    七 气相色谱法
    第七节 鉴定
    一 定性试验
    二 定量分析
    三 物理常数测定
    四 分子式的测定
    五 光谱分析
    第十八章 植物中天然产生的无
    机有毒成分
    第一节 硝酸盐与亚硝酸盐
    一 一般提取技术
    二 硝酸盐的定性检验
    三 硝酸盐的定量分析
    四 亚硝酸盐的定性检验
    五 亚硝酸盐的定量分析
    六 血清与血浆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第二节 草酸与草酸盐
    一 定性检验
    二 植物中草酸盐的测定
    第十九章 生物碱
    第一节 分类与性质
    一 分类
    二 一般性质
    第二节 提取与分离
    一 总生物碱的提取
    二 生物碱的分离
    第三节 定性检验
    一 沉淀反应
    二 显色反应
    三 薄层层析
    第四节 气相色谱法
    第五节 紫外吸收光谱法
    第六节 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
    一 植物样品中生物碱的检验
    二 生物材料中生物碱的检验
    第七节 小花棘豆中生物碱的
    提取分离
    一 提取分离
    二 鉴定
    第八节 聚合草碱的提取分离
    一 生物总碱的提取方法
    二 聚合草碱的分离和鉴定
    第九节 乌头碱的提取分离
    一 提取与分离
    二 定性检验
    三 定量分析
    第十节 毒芹碱的提取分离
    第十一节 秋水仙碱的提取
    分离
    一 提取方法
    二 薄层分离法
    第十二节 士的宁和马钱子碱的
    提取分离
    一 提取与分离
    二 定性检验
    三 含量测定
    第十三节 莨菪碱与阿托品的
    测定
    一 定性检验
    二 含量测定
    第十四节 麦角碱的提取分离
    一 麦角新碱的提取
    二 麦角胺的提取和分离
    第十五节 钩吻碱的提取分离
    一 提取分离
    二 定性分析
    第十六节 蜡梅碱的提取分离
    与鉴定
    一 总生物碱的提取 纯化和分离
    二 单碱Ⅱ结构鉴定
    第十七节 藜芦碱的检验
    第十八节 醉马草生物碱的提取
    分离
    一 提取
    二 分离
    三 生物碱单体的结构鉴定
    第十九节 苦马豆素的提取分
    离
    一 提取
    二 分离与鉴定
    第二十章 有毒甙类
    第一节 提取
    一 强心甙的提取
    二 氰甙的提取
    三 皂甙的提取
    第二节 定性检验
    一 植物样品中甙类的定性检验
    二 生物材料中有毒甙类的定性
    检验
    第三节 夹竹桃甙
    一 欧夹竹桃甙C
    二 黄花夹竹桃甙
    第二十一章 多酚类化合物
    第一节 栎叶丹宁
    一 栎叶丹宁的定性检验与分类
    鉴定
    二 栎叶丹宁的含量测定
    三 栎叶丹宁的提取 分离 鉴定
    四 栎叶在试管内发酵产物的检验
    五 栎叶丹宁在活体内代谢产物
    的分析
    第二节 萱草根素
    一 提取
    二 鉴定
    第二十二章 有毒蛋白质
    第一节 蓖麻毒蛋白
    一 提取分离
    二 鉴定
    第二节 小花棘豆中溶血毒素
    的提取与鉴定
    一 提取
    二 鉴定
    第二十三章 其它植物毒素
    第一节 山黧豆毒素
    一 提取
    二 定性检验——纸层析
    三 定量分析
    第二节 木藜芦毒素
    一 提取
    二 分离
    三 薄层层析鉴定
    四 动物组织中木藜芦毒素的提取
    鉴定
    第三节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
    一 定性检验
    二 量测定
    三 分型鉴定
    四 气相色谱法
    第四节 蕨毒素
    一 莽草酸的提取 分离和鉴定
    二 1茚满酮衍生物(蕨毒素B)
    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三 蕨类致癌原(原蕨甙)的分离
    与鉴定
   附录一 中国有毒植物名录
   附录一 索引
   索引I 有毒植物汉语拼音索引
   索引Ⅱ 有毒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索引Ⅲ 植物有毒成分汉语拼音索引
   索引Ⅳ 植物有毒成分英文名称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