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唐荘宗时禁旅王庆乞叙功赏,曰:侍从济河日,臣系第一队;入汴,又属前锋,乞迁补。荘宗頷之。他日又言,亦不纳。李嗣源亦言其劳,荘宗曰:知庆薄有功,但每见庆则愤然,安得更有赐与之意?因举唐太宗诗曰:‘待余心肯日,是妆运通时。’夫主天下生灵赏罚之柄,而所言若此,则进退诚有命也。后记:校点后纪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严重分裂的时代。政治混乱,民生凋敝,文化也处在备受摧残的衰落状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说:‘五代文章陋矣,而史官之职废于丧乱,传记小说多失其传,故其事迹,始终不完,而杂以讹谬。’因而也就认为不必如新唐书的体例撰立文苑传、儒林传了。对五代十国时期的作家和作品,宋明的论者照例持鄙薄轻忽的態度,直到清代,考证、辑佚、補撰前史的风气大行,情況才有所改变,承認那个时期的文学也须要重视,资料也应该收辑。五代诗话的创始编辑者是清初著名的诗人和学者王士禛。行世的刻本则有两种:一是郑方坤根据王氏辑稿的抄本,重加增删订正的十卷本;一是署‘渔洋先生手辑’,黄叔琳校订、宋弼编次的十二卷本。二书刊刻时间相近,大约在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前后。郑本增補的条目多达一倍以上,较之王氏原辑的;寥寥未能成书’,确可说‘斐然改观’了。至于十二卷本,四库总目提要‘弼所续入,务求其博’的说法,似属臆测之词,并无根据。原辑稿本为六百四十二条,今传世刻本只有六百三十二条,黄自称‘芟其重复’,宋但云‘因其原帙,略加编次’,可见他们并没有作任何增益,只作了有小小删削的编次。资料较为丰富,是郑本五代诗话一个公认的优胜处。但,郑氏毕竟是在游宦旅居的条件下匆遽抄撮成书的,援引虽标出处,而专著杂纂,同书异名,原书存佚,漫然无别;资料的先后本末,舛误乖谬,皆不遑订辨。甚而一书一节,割为另条;王辑己是,改标后人杂纂之书,转以为‘补’,不无贪列书目、条目,以競胜前人的矜心客气。有些诗话中较重要的书籍,郑氏限于条件反未能见到,如魏庆之诗人玉屑、辛文房唐才子传、胡应麟诗薮等,书中一无援引。抄撮彙纂以成书,删省点竄原文,取便己事,实古人之常,王氏、郑氏亦自不免,这在有意无意中也会带来某些差讹。总的说,这是一部可供参览以资检索的资料书,却不宜直接用为学术研究上的确切据依。我们此番校点整理,採用的是郑方坤删补订正的十卷本,以粤雅堂丛书本为底本,与乾隆原刻杞菊轩本对校;书中王辑原收条目,又校以养素堂刻十二卷本。如尚有疑义,则检核所引原书。为避繁琐,基本上不作校记。凡属录写传刻上鲁鱼帝虎性质的错字,和小小衍脱,径加改正。一般文字上的繁简出入,义俱可通者,即不予更动,既以存本书原貌,亦因说部诸书板本繁杂,不敢自必所核即辑者所引。间有明显违失,而牵涉较大,不宜擅改者,则就管窥所及,在条下加案,略作说明,藉以引起注意。旧时刻本例避帝王名讳,凡因避讳改字而有失文义、有乖史实者,酌加改正。如‘玄酒’、‘玄菟’、‘唐玄宗’、‘又玄集’、‘超超玄箸’等之‘玄’字,‘李弘冀’、‘钱弘僔’、‘弘治’等之‘弘’字,‘大历’、‘庆历’等之‘历’字,原刻本是分别讳作‘元’、‘宏’、‘历’的。又如‘雍丘’、‘营丘’、‘宋齐丘’等之‘丘’字,原刻尊清代功令避孔子名讳作‘邱’字。为方便读者参考,原底本旧有之序、跋、例言,概予保留,并收入了杞菊轩原刻本上的‘五代诗话引用书目’。此外,又将四库书目的两书提要、东越文苑传郑方坤传和王辑十二卷本的题跋,收为附录,置于书末。附录里还收有王如金校五代诗话八卷本的一篇序。这个本子我原先不曾知道,承责编降云同志举告。序中可以看出,此本刻于嘉庆五年(一八○○年),所据底本则是雍乾间王士禛辑稿的另一个传抄本。刻者似不知世已前有黄叔琳校刻本,二者相较,条目略同,编次有异,内容确實‘舛讹犹多’,有些且是校者所致。如‘江南江北旧家鄉’七律,马令南唐书作李后主诗,江表志作吴讓皇诗,原辑照例兼收,黄本按云‘当是李后主诗’,甚是;此本则删去马书条,只于吴讓皇下存江表志条,加按云‘南唐书作李后主诗’,可谓监裁失当,措施乖方。虽然如此,录此一序,亦可藉知五代诗话黄、郑二本之外,尚有别一版本在。本书处置不当、校点失误的地方,还请读者不吝指正。校点者一九八四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