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中国农民画论左汉中·李小山农民画是在中国特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画种。在欧洲,与中国农民画相近似的绘画现象称之为稚拙艺术,在臺湾、香港、东南亚称之为素人绘画。“农民画”在中国历来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后来有人改称它为“现代民间绘画”。本文从宏观的历史概念出发,仍称它为“农民画”。中国农民画发端于农村,与古老的乡风民俗和传统民间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它诞生、成长、发展的几十年中,延伸着一行艰难与振奮、发展与困惑的历史轨迹。本文试就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脉络、文化特质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系统的探讨。一中国农民画的发展脉络中国是一个拥有数亿农民的农业大国,鄉村占据着中国绝大部分土地。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这塊土地上生息与劳作,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俗与文化,农业生产生活活动猶如源头活水,为农民艺术蓄积了强大的势能,一些与实用紧密结合、表达宗教理想、亲缘情感的民间手工艺应运而生。应该说,广义的农民绘画,要追溯到很早以前,如宗教信仰民俗中的神廟壁画、水陸道场画;服饰民俗中的剌绣挑花底样、织锦印染图纹;居住民俗中的屋顶彩画、箱柜漆画、竃臺画、炕图画;节令民俗中的年画、剪纸、彩灯、风筝;游艺民俗中的脸谱、皮影、纸牌等等。通观各门类民间美术形式,有的本属民间绘画范畴,有的则与民间绘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用历史的眼光看,由于这些民俗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實用色彩和自娱自乐性,因此也带来了它发展上的被动色彩。十四五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资本主义萌芽抬头,雕版工艺的发展,戏曲、小说的盛行促进了市民版画的蓬勃兴起,同时也引发了分布全国各地的农民木版年画业。这些木版年画作坊均由农民亲手操持,农忙之余,他们便在作坊赶印年画,以便在年关应市。木版画内容丰富、形式繁多,除了门神、绣像、戏文、年历画、神马之外,还增生了灯画、藻井、窗花、桌图画、榖雨帖、竃画等品类,并开拓了花鸟、农村风情、民俗故事、讽刺画等内容,表现语言上吸收了乡村寺廟壁画、社火、箱柜漆画、剪纸、碑版等手法,有别于市民版画的刻线织细和设色清淡,富有浓鬱的农民艺术气质。与那些地道的家庭、家族、村落自给型农民艺术相比,它具有明显的商品意识和尺度大得多的流通市场。因此,乡村木版年画富有颇为强劲的生命力,近一个世纪以来,儘管它经历了时代风风雨雨的吹打,不断升沉起落,仍然以旺盛的活力生存下来。从整体上说,40年代初在延安和其他解放区兴起的“新年画”运动以及建国后曾三度形或高潮的中国新农民画,都与传统乡村木版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聊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农民参军的士兵们在战门之余,亲自动手描绘自己或战友们的战门生活,有大量作品发表在前线报刊或运队牆报上,现在仍有不少革命文物可证。而确切意义的农民画的出现是在新中国诞生后的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