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孟子大传

孟子大传

孟子大传

定 价:¥29.80

作 者: 刘鄂培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孟轲 儒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2025986 出版时间: 1998-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1cm 页数: 408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巨匠孟轲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并进行全 面、系统评述的专著。书中对孟子的出身、籍贯及非凡的一生行迹作了必要的 考证和描述,对其亲属、弟子的情况作了细致交代。书中着重对孟子继承和丰 富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以及对“王道”与“仁政”、“民贵君轻”说、道德观、 “天命观”、“性善”论、“天人合一”观等进行了阐述,涉及和包括了孟子的政 治、经济、社会、哲学、历史、教育、美学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作者充分吸收了古 今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又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角度对孟子思想进行新 的阐发;尤其是在提炼、发掘孟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方面,作者 付出了心血,这不仅有益于中国的文化建设,而且足以警省世人,予人以启 迪。全书以宏富翔实的资料、精审细密的考证和娓娓道来的文笔,为读者提供 了一部具有可靠性和可读性的孟子生平传记,同时对孟子研究中的诸多悬案 及有关疑难问题均提出作者的创见。这部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鄂培1927年生,湖南平江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3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任清华大学教授、岳阳大学客座教授。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主编《张岱年文集》全书共六卷。合著《中国唯物论史》并任副主编。合著《周易知识通览》。研究孟子的个人著作有:《孟子选讲》和《孟子大传》。

图书目录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篇
   第一章 生平述略
    一 生卒与籍贯
    二 家世与入仕
    三 母教与师承
   第二章 游说诸侯
    一 问题与焦点
    二 历程与言行
   第三章 聚徒讲学
    一 教学相长
    二 孟门弟子
   第四章《孟子》其书
    一 作者及著作年代
    二 外书四篇
    三 外书四篇的真伪
    四 清刊本《孟子外书四篇》
    第二篇
   第五章 先秦“仁”学体系的奠立及孟子的贡献
    一 先秦“天人观”的发展及“重人”思想的形成
    二 中国古代“仁”的发端及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
    三 孟子对“仁”的学说体系的巨大贡献
   第六章 孟子的“性善论”与“良贵”说
    一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端
    二 孟子对人性的界说
    三 孟子的“性善论”
    四 孟子“性善论”的理论意义
    五 孟子的“良贵”说及其意义
   第七章 孟子的“民本”思想
    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发端
    二 “仁”的学说是“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三 孟子的“王道”政治哲学
    四 孟子的“民贵君轻”说和朴素的民主思想
    五 孟子的“仁政”思想和措施
   第八章 孟子的国家、社会学说和经济学说
    一 孟子的国家学说
    二 孟子的社会分工说
    三 孟子的经济分工说
    四 孟子土地改革的蓝图——井田制
   第九章 孟子的道德观及精神境界说
    一 孟子的道德起源说和后天的教育、环境
    对道德的作用
    二 “反求诸己”——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
    三 “尚公”的道德观
    四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五 “浩然之气”、“舍生而取义”:孟子的人生精神境界
    六 “万物皆备于我”:孟子最高的理想精神境界
    七 “生于忧患”:从艰苦磨炼中提高精神境界的方法
   第十章 孟子论心、性、天、命及“天人合—”观
    一 孟子论“心”、“性”、“天”、“命”
    二 “天”与“人”
    三 “命”、“天命”与“人为”
    四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观概述
    五 孟子的“天人合一”观及其特征
    六 古代“天人合一”观的现实意义
   第十一章 孟子的认识论——反映论、可知论
    一 “尽信书,不如无书”——重视直接经验
    二 “登泰山而小天下”——统观全局
    三 尚功利的“客观效果论”
    四 重视环境对人的认识的作用
    五 孟子的认识论是可知论
    六 强调思维能动性的反映论
   第十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二 “申之以孝悌之义”——重视道德教化
    三 “仁且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结合
    四 孟子的教育方针
    五 孟子的教育方法
   第十三章 孟子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
    一 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自然哲学
    二 孟子对“美”的界说
    三 重本质、重意境、重神似——孟子对中国传统美学之影响
    四 “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的“大化流行”宇宙观及其对中国绘画“透视法”的影响
    第三篇
   第十四章 孔孟对中国文化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 “仁”——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二 “和”——奠立了重“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
    三 “公”——创立了“尚公”的社会学说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及儒家学说的发展与展望
    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 中西文化传统各有短长
    三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之争
    四 新的时代及新的文化观
   后记
   附 孟子生平行迹年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