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是我国考古学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重大发现之一、马王堆三号墓所出帛书、竹木简,自1974年开始整理考释,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层面作了研究,20余年来已经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马王堆帛书及竹木简的整理报告《马王堆汉墓帛书》,预定分六册出版,迄今已印行第一、三、四三册。另外还有部分帛书,如《古地图》等,以单行本或分篇的形式发表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整理者时间力量方面的限制,整理出版工作仍需一段期间才能全部完成。帛书《周易》是马王堆帛书中一项最珍贵的内容。记得着手整理之初,参加工作的学者目睹这种帛书,无不惊奇赞叹,以为前所未有的眼福。只是格于“文革”晚期的环境,不得不将《黄》《老》排为报告的第一册。这从目录学的标准来说,怎么样也是说不过去的。希望未来报告出齐后有机会再版,得以纠正这一错误。我在近年一些拙文中,曾经再三提到,帛书《周易》,包括其经文和传的全文刊布,将给《易》学的研究带来新的局面,对整个古代学术史探索的进展,也会有不小的促进作用。现在有关整理报告尚未付印,但其一些照片业已发表,有学者公布了经传的释文,尽管仍有多少可以修订补商之处,讨论研究的条件是具备了。邢文傅士就是在这样的际会撰写他的学位论文的,经过扩充修改,成为这部《帛书周易研究》。前几年我出了一本小书,题为《周易经传溯源》,想法之一,便是通过考古学、文献学的分析,说明《易》的渊源非常久远。《易》本来是卜筮之书,古人则由筮法的奇偶阴阳,逐渐抽象推悟出玄深的哲理。《易》学的真正创始,恐怕应该说在孔子。帛书《易传》《要》篇记述孔子不信卜筮而现其德义,很清楚地将占卜之《易》和哲理之《易》区别开来了。这与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主旨,是适相合拍的。因此,自战国以下的《易》即有两个传统,《汉书·艺文志》以之分列于《六艺》、《数术》二略。有的书籍,明明在数术中尚属末流,却以什么哲学自命,是与《易》学渺不相干的。历史上《易》居儒经之首,列代《易》学著作更仆难数,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许多多学者的哲学思想,是通过解《易》说《易》的形式发抒出来的,因而《易》的哲理性又为人所共知。即使在考据之学空前发扬的清世,学者们还是专以《易》为哲理之书,所下实证的功夫较之对其他典籍要少一些。用严格的文献学方法考察《周易》经传,主要是现代学者的工作。我常常觉得,研究《周易》是很“危险”的。《周易》文义古奥简质,又玄妙深邃,可以这样解释,也不难那样推论。如果是借《易》的词语表说自己的思想,姑置不论,要想寻出《易》的本义,实在太难。十分容易出现的结果是,在想像力的基础上,建造一座七宝楼台,由于檐宇崇峻,结构繁复,设计者本人也产生出自天然之感了。客观地探讨《周易》,很要紧的一点,是研究《周易》以及《易》学的演变发展。帛书《周易》经传的发现,刚好补足了过去我们最少了解的若干链环。从帛书《周易》着眼,上可追溯《易》学的肇端,下可认识汉《易》的兴起,其间揭示的若干问题,都是富于学术意义和兴趣的。邢文博士这部书,首先对帛书《周易》进行全面的介绍剖析,然后把握住几个很关键的问题,深入讨论,引人入胜。材料固新,而观点尤新,所用方法则是实证的文献学;兼以博采晚近研究成果,提高推广到理论探索的境界,确实值得大家细读。相信本书的问世,会把帛书《周易》的研究引向热潮。李学勤1997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