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定 价:¥17.00

作 者: 郭辉主编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丛编项: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
标 签: 中医医学基础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6717724 出版时间: 1998-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189 字数:  

内容简介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系列教材:中医基础学(供中医、中药、药学专业用)》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类系列教材之一,介绍了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病因、发病、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内容。作者根据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教学时数,专科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难度等方面要求,将中医基础学知识与多年的教学和教改经验相结合,编写成此教材,使其既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又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适合于中医、中药专业专科及成人教育、自学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基础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绪论
   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春秋战国、案、汉时期
    (二)晋、隋、唐时期
    (三)宋、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五)近、现代时期
   二、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发展的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与互根
    (二)阴阳的制约与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与转化
    (四)阴阳的协调与平衡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
    (一)说明组织结构
    (二)说明生理活动
    (三)说明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的生克制化
    (三)五行的生克异常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运用
    (一)说明五脏系统的生理特性及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协助诊断疾病
    (四)指导临床治疗
   第二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一)心的生理功能
    (二)心与体志窍液的关系
    【附一】 心包络
    【附二】 脑
    二、肺
    (一)肺的生理功能
    (二)肺与体志窍液的关系
    【附】 膻中
    三 、脾
    (一)脾的生理功能
    (二)脾与体志窍液的关系
    【附】 胰
    四、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二)肝与体志窍液的关系
    五、肾
    (一)肾的生理功能
    (二)肾与体志窍液的关系
    【附一】 命门
    【附二】 女子胞与精室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一)贮存胆汁
    (二)排泄胆汁
    (三)主决断勇怯
    二、胃
    (一)胃主受纳
    (二)腐熟水谷
    (三)胃主通降
    三、小肠
    (一)受盛化物
    (二)泌别清浊
    四、大肠
    (一)传导糟粕
    (二)大肠主津
    五、膀胱
    六、三焦
    (一)三焦的基本功能
    (二)三焦的分部及其功能特点
    【附】 七冲门
    第三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二)心与脾
    (三)心与肝
    (四)心与肾
    (五)肺与脾
    (六)肺与肝
    (七)肺与肾
    (八)肝与脾
    (九)肝与肾
    (十)脾与肾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
    (二)肺与大肠
    (三)脾与胃
    (四)肝与胆
    (五)肾与膀胱
   第三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含义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固摄作用
    (三)温养作用
    (四)防御作用
    (五)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
    (一)元气
    (二)宗气
    (三)营气
    (四)卫气
    第二节 血
    一、血的生成
    (一)水谷精微化生血液
    (二)精生血
    二、血的循行
    (一)维持血液正常循行的条件
    (二)心肺脾肝与血液循行的关系
     三、血的功能
    (一)营养和滋润作用
    (二)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生成 输布和排泄
    (一)津液的生成
    (二)津液的输布
    (三)津液的排泄
     二、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与濡养作用
    (二)调节与中和作用
    (三)排泄废物的作用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血关系
    (一)气为血帅
    (二)血为气母
    二、气津关系
    (一)气为津主
    (二)津能载气
    三、津血关系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其主病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及循行分布特点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及主病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 阳跷脉
    (六)阴维脉 阳维脉
    【附】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上下内外 联系脏腑器官
    (二)运行全身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
    (三)调节机体机能平衡
    二、经络学说的运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五章 病因、发病、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六淫
    (一)风邪
    (二)寒邪
      (三)暑邪
    (四)湿邪
    (五)燥邪
    (六)火(热)邪
    二、疠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疠气的形成和疫病流行的原因
    三、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三)七情的致病特点
    四、饮食劳逸
    (一)饮食不节
    (二)劳逸过度
    五、痰饮 瘀血
    (一)痰饮
    (二)阏血
    六、其他病因
    (一)胎传
    (二)寄生虫
    (三)外伤
    第二节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一)邪正与发病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二、发病的基本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伏而后发
    (三)徐发
    (四)继发
    (五)复发
    第三节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二)阴阳偏衰
    (三)阴阳互损
    (四)阴阳格拒
    (五)阴阳亡失
    三、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四、疾病传变
    (一)病位传变
    (二)病性转化
   第六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全身情况
    (一)望神
    (二)望形态
    (三)望皮肤
    二、望局部情况
    (一)望面色
    (二)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三)望目
    (四)望耳
    (五)望鼻
    (六)望口唇
    (七)望齿和龈
    (八)望咽喉
    (九)望前后二阴
    三、望舌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二)舌的生理结构
    (三)舌与脏腑的关系
    (四)舌诊的方法
    (五)舌诊的内容
    (六)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分析
    四、望排出物
    (一)痰涎涕唾
    (二)呕吐物
    五、望小儿指纹
    (一)小儿指纹的三关部位分布
    (二)诊指纹手法
    (三)三关辨轻重
    (四)三关形色主病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一)正常的声音
    (二)病理性声音变化
    二、嗅气味
    (一)病体的气味
    (二)病室的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一)问一般情况
    (二)问现在症状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二)寸口脉诊的部位
    (三)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平脉
    (五)常见病脉
    (六)相兼脉及其主病
    (七)脉证顺逆与从舍
    二、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和意义
    (二)按诊的内容
   第七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五)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二、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四)寒热错杂
    (五)寒热转化
    (六)寒热真假
    三、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四)虚实错杂
    (五)虚实转化
    (六)虚实真假
    四、阴阳辨证
    (一)阴证
    (二)阳证
    (三)阴虚证
    (四)阳虚证
    (五)亡阴证
    (六)亡阳证
    第一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滞证
    (四)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