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二、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对加深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意义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性的战略任务。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加深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把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提到应有的位置,是具有多方面意义的。首先,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把邓小平理论置于社会主义思想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和把握。我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陈垣先生在论及理论研究时曾经把他的治学经验概括为:“沿流溯源,究其尾首。”这就是说,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懂得,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怎样从西欧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理论传播发展为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再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扩展,直至开辟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怎样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这个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还能够使我们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规律,进而运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遗产,在总结和借鉴正反两方面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史其实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和历史经验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则是无产阶级变革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理论表现和科学总结。我们知道,一切现实的社会现象和思想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世界的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而今天的奋斗又描绘着未来历史的画卷。不懂得过去的历史就不懂得今天的现实,也就不懂得未来世界向何处去。人们总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总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中引出对现实和未来的分析。总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把认识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在一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运动过程来看待。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理论,也必须如此。因为这个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的呼唤,同时也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不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了解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就无法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再次,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有助于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界线,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别、分析和批判能力,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社会主义思想史不仅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且反映了它的先声——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非无产阶级、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的演变轨迹,描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其内部滋生的各种机会主义的或教条主义的、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同这些思潮、流派和倾向之间矛盾、冲突与斗争的过程。当今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正是从以往复杂曲折的历史演化而来的。要想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邓小平理论,就必须善于进行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只有从这种比较和观察中,才能真正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认识到这个理论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后记:后记《社会主义思想史纲》一书,是我们在向中央党校进修班、培训班和研究生学员多年讲授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基础上,在杨春贵副校长关怀下,在知名专家江流、赵曜、张式谷等指导下,经中共中央党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写出版的。参加本书撰写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红(第8、11章)、王惠群(第1章)、白平浩(第17、19、24章,第三编前言)、刘玉芬(第17章)、刘海涛(第14、15章)、严书翰(第27章)、李明(第20章)、杨金范(第23章)、张中云(结束语)、张式谷(绪论)、张海燕(第7、8、9、10、12章,第二、四编前言)、姜跃(第16章)、赵曜(总序)、秦德芬(第26章)、萧贵毓(第2、3、4、5章,第一、五编前言)、崔清莲(第18、22章)、彭佩文(第6、13、21、25章)。全书由主编萧贵毓、张海燕负责组织编写、统稿和定稿。朱可辛参加了编辑工作。本书承蒙中央党校赵曜、汤友伦教授、北京大学阎志民教授的审阅,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吸收了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得到有关同志的热心帮助,在这里一并致谢。教务部常务副主任岳长龄、副主任李援朝同志、教材处徐跃、吴凤琴同志参加了本书的编辑和编务工作。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专家、读者赐教。编者一九九七年八月本书前言总序社会主义是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今天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历史地位和命运如何,这是当代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和现在,也就可以预测到它的未来。社会主义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一个巨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启蒙学者所宣扬的那么美好,对劳动人民来说,它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劳动群众的贫困和苦难,激起了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同情。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开始研究造成劳动者痛苦生活的根源,探索消除社会混乱和弊病的途径。于是反映和代表劳动人民和早期无产者的利益和愿望,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并幻想建立一个消除贫富对立的美好社会的思潮,应运而生。这就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这种思潮传播了很长一个时期以后,到19世纪初至30年代,才开始和比较普遍使用“社会主义”一词。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从此,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核心。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反过来,它们又都是为科学社会主义做论证的。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的一个半世纪,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成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解放的思想武器和伟大旗帜。第二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派别。社会主义思潮广泛传播以后,人们在思想一致、志同道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派别,组成社会主义团体,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最早的社会主义政党雏形是19世纪40年代所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60年代创立的第一国际;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前后,欧美一些国家才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目前,世界上共有120多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三阶段,开展社会主义运动。工人阶级政党建立以后,就要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并组织它的党员及其影响下的广大群众,开展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而斗争。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的革命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中国的人民大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中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事件。第四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通过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随后通过对所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为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史上质的飞跃。现在,社会主义已不仅仅是思潮,也不仅仅是派别和运动,而且还包括制度,是思潮、派别、运动、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一股强大潮流。这种潮流,在前三个世纪,即17至19世纪,主要是在欧洲;在后一世纪,即20世纪,已扩展到全世界六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如雨后春笋,并汇合成了一股强劲的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尽管现代资本主义,借助新科技革命,加强国家干预,实行福利主义政策,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和弹力;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遭致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但是,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出现大失控和大混乱,资本主义并未成为大赢家,社会主义也没有成为“历史的终结”。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①“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②恩格斯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③研究社会主义,要以理论为重点,兼顾历史与现状,把理论、历史、现状统一起来。理论,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历史,主要是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工人运动史,前者侧重思想理论,后者侧重实践。现状,包括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史在社会主义学科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思想史,是研究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就学科性质来说,它既是历史科学,又是理论科学,如果给予确切定位,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历史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源于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产生巨大的能动指导作用。从社会主义的发生发展看,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在先,社会主义运动和制度在后。没有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强大的工人运动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史,首先是了解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演变的需要。它能够使我们明了,社会主义是怎样从空想转变为科学、从理想转变为现实、从一国实践转变为多国实践、从传统社会主义转变为现代社会主义的。这会使我们开阔眼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把握规律。其次是总结和借鉴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需要。明年199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一个半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并借鉴这些历史经验,对于今后社会主义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再次,是深入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理论的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能够使我们了解邓小平是怎样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最后,也是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需要。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有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过去我们就是靠这种精神支柱,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但是,现在情况有很大变化。在资本主义“西潮”、市场经济“商潮”和社会主义“低潮”的冲击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在淡化,一些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裂”的思想会重新武装我们的干部和群众,逐步恢复在理想信念方面的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干部和群众都应把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作为必修课。其中有两部分人,都应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以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社会主义历史和理论知识。一是从事社会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学习社会主义思想史,是他们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必要条件。二是各级领导干部。前面我们引证的恩格斯所说的“人们”,首先就是他在这句话之前所指出的“领袖们”,也就是今天我们的高中级领导干部。他为“领袖们”学习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三点要求,即“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目前,我国广大群众,正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创造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级领导干部的状况如何,能否把握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经验,直接关系到这场事业的前进或后退、成功或失败。编写教材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教学建设。编写一本好的教材不容易,编写一本好的社会主义思想史教材更难。因为这既需要有社会主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需要有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由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萧贵毓、张海燕教授任主编,十几位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理论与历史研究的学者,在80年代的第一本教材——《社会主义思想史》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同类教材和专著的一些成果,经过两年多的坚持努力集体编写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纲》,我认为在许多方面有所前进和突破。这本教材的最主要优点是:(1)内容充实丰富。全书对社会主义历史长河的叙述,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主流社会主义思想,又有非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涉及的著名社会主义思想家有数十位。因而不仅内容充实丰富,而且便于作纵向和横向比较,通过比较达到鉴别。(2)重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和反映,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以积极影响。尤其是20世纪,各种哲学思潮、政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五花八门,层出不穷。我们不能回避它,只能面对它,正视它,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透过现象,认清实质。这本教材把20世纪其它社会主义思潮作为第四编集中评述,其中包括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欧洲共产主义、新托洛茨基主义、第三世界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等,很有必要,很有意义。(3)评价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思想史离不开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和评价。这本教材对所有历史人物的评价都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如对伯恩施坦、考茨基、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敏感人物,没有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是实事求是;对他们的错误没有一风吹,也是实事求是。对主流社会主义思想家,没有像过去那样把他们所说的话看作“句句是真理”是实事求是;没有适应某些思潮全面否定他们的思想理论和历史功绩,也是实事求是。这样,就把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政治领域推进到学术领域。这本教材虽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各章的水平不够平衡,有些章节弱一些,深度不够,但从总体上看是好的,有相当的质量和水平。我相信这本教材的出版,对于用社会主义思想史的丰厚知识武装我们的干部和理论人才,对于我们党的理论建设,一定会起到积极的有益的作用。赵曜一九九七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