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

定 价:¥69.00

作 者: 许钟麟著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洁净室

ISBN: 9787560818177 出版时间: 1998-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548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为1983年出版的国内关于这门技术的第一本理论专著的新一版。与1983年版相比,不仅反映了最新技术成果,更突出了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本书系统地建立了洁净室理论体系,首次提出洁净室特性指标,均匀分布与不均匀分布特性,最小检测容量、新风处理新概念等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是作者30多年的科研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它的理论性、新颖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空调净化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必备参考书。全书分十六章,系统地论述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微粒及其分布特性;大气尘特性和我国大气尘的分布规律;悬浮微粒的特性和在室内的运动特性;过滤机理和过滤器的各项特性及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计算;空气洁净度级别的理论基础以及它和成品率的关系;工业洁净室和生物洁净室以及局部洁净区的作用原理、特性、计算理论和具体计算方法以及采样和检测的理论与方法。书中还提供了一些设计和测试用的数据、公式、计算方法及步骤等。每章未列有参考文献,书末列有常用术语(中、英、日对照)和索引。本书也可供环保、医药、食品、纺织、电子、仪表、气溶胶、精细化工、大气物理、生物工程、农业工程以及文物档案保管等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许钟麟1935年生,安徽省歙县人,195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2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气调节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空调净化工程检验室主任,洁净学会空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卫生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审定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出版了《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空气洁净技术应用》和《洁净室设计》等专著以及参编设计手册、技术辞典等书籍;主编了《空气洁净技术措施》和《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以及参编洁净手术部、洁净护理单元、空气过滤器等多本规范、标准。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负责或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的科研获得科学大会奖1项,部级奖2项。负责或独自获得“可分离外框的管式空气过滤器”等国家专利13项。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业余还热心科普创作,是我国解放后最初一批的科普作家之一(笔名路明),发表科学文艺、科学小品百余篇,是《十万个为什么》物理分册的主要作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微粒及其分布特性
    1-1微粒的分类
    1—1-1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1—1—2按微粒的来源分类1—1—3按微粒的大小
    分类1—1—4微粒的通俗分类
    1-2微粒大小的量度
    1-2一1粒径1-2-2平均粒径
    1-3微粒的统计分布
    1—3-1粒径分布曲线1—3—2按粒径的正态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1-3-3在双对
    数纸上的粒径分布1—3-4按密度的分布
    1-4微粒大小的集中度
    1-5对数正态分布的应用
    1—5—1集中度的确定1—5—2平均粒径的计算1—5—3粒径分布的几种关系
    1-6粒数统计量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室外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大气尘
    2-1大气尘的概念
    2-2大气尘的发生源
    2—2—1自然发生源和人为发生源2-2-2大气尘的发生量
    2-3大气尘的组成
    2-3—1无机性非金属微粒2—3—2金属微粒2—3—3有机性微粒2—3—4有生
    命微粒2—3—5大气尘的一般组成
    2-4大气尘的浓度
    2-4—1浓度表示方法2-4—2大气尘浓度的自然基础值2—4—3计重浓度
    2-4-4计数浓度2-4-5计数浓度和计重浓度的对比
    2-5大气尘的粒径分布
    2—5-1全粒径分布2—5—2在双对数纸上的分布2—5—3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布
    2-6影响大气尘浓度和分布的因素
    2—6—1风的影响2—6—2湿度的影响2—6—3绿化的影响
    2-7大气微生物的分布
    2-7-1浓度分布 2-7-2粒径分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对微粒的过滤机理
    3-1过滤分离
    3-2过滤器中的基本过滤过程
    3-3纤维过滤器的过滤机理
    3-3-1拦截(或称接触钩住)效应3-3-2惯性效应3-3-3扩散效应
    3-3-4重力效应 3-3—5静电效应
    3-4计算纤维过滤器效率的步骤
    3-5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孤立圆柱法
    3—5-1拦截捕集效率3—5-2惯性捕集效率 3-5-3扩散捕集效率3-5—4重
    力捕集效率 3-5—5静电捕集效率3—5—6孤立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总捕集效率
    3-6过滤器内单根纤维对微粒的捕集效率——纤维干涉的影响和修正方法
    3—6—1有效半径法3—6—2结构不均匀系数法3-6—3实验系数法3—6—4半
    经验公式法
    3-7计算纤维过滤器总效率的对数穿透定律
    3-7-1对数穿透定律3-7-2对数穿透定律的适用性
    3-8影响纤维过滤器效率的因素
    3-8-1微粒尺寸的影响3—8—2微粒种类的影响3—8—3微粒形状的影响
    3-8—4纤维粗细和断面形状的影响3—8—5过滤速度的影响3—8—6纤维填充
    率的影响3—8—7气流温度的影响3—8—8气流湿度的影响3—8—9气流压力的
    影响3-8-10容尘量的影响
    3-9毛细管模型概说
    3-10颗粒过滤器的效率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空气过滤器的特性
    4-1空气净化系统中过滤器的作用和分类
    4-2过滤器的特性指标
    4-3面速和滤速
    4-4效率
    4-4-1效率4-4—2穿透率4-4-3净化系数
    4-5阻力
    4—5-1滤料阻力4-5-2过滤器全阻力
    4-6容尘量
    4-7过滤器的设计效率
    4-8过滤器的串联效率
    4—8—1高效过滤器串联效率4-8-2中效过滤器串联效率
    4-9使用期限
    4—9—1过滤器寿命4-9—2寿命和运行风量的关系
    4-10计重效率的估算
    4-11滤纸过滤器
    4-11-1折叠形滤纸过滤器4-11-2管形滤纸过滤器4—11-3滤纸过滤器所用的
    滤纸4-11-4滤纸的一般特性4-11-5滤纸过滤器的发展
    4-12纤维层过滤器
    4-13发泡材料过滤器
    4-14静电自净器
    4-14-1静电自净器的用途4-14-2静电自净器的工作原理4-14-3静电自净
    器的结构4—14-4静电自净器的效率4—14—5二次电离式静电自净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效过滤器的结构设计
    5-1高效过滤器气道内的流动状态
    5-2高效过滤器的全阻力
    5—2—1滤料阻力△P15—2—2气道摩擦阻力△P25—2—3进出口阻力C
    5-3最佳波峰高度
    5-4最佳深度
    5-5波峰角
    5-6无分隔板过滤器的结构参数
    5-7管形过滤器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室内微粒的运动
    6-1作用在微粒上的力
    6-2微粒的重力沉降
    6-3微粒在惯性力作用下的运动
    6-4微粒的扩散运动
    6-5微粒在表面上的沉积
    6—5—1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垂直表面的扩散沉积6—5—2微粒在无送风室内底(平)
    面上的沉积6—5—3微粒在送风室内平面上的沉积
    6-6气流对微粒运动的影响
    6—6—1影响室内微粒分布的因素6—6—2微粒的迁移6—6—3热对流气流的影
    响6-6-4人走动的二次气流影响
    6-7气流中微粒的凝并
    6-8平行气流中点源的污染包络线
    6-8-1点源污染包络线6—8—2污染源的实际微粒分布6—8—3污染包络线的计算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空气洁净度级别
    7-1空气洁净度标准(级别)的沿革
    7-2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数学表达式
    7-3表示空气洁净度级别的平行线
    7-4空气洁净度所要控制的对象
    7-4-1控制的最小粒径7-4-2控制的微粒数量
    7-5被控制的含尘浓度的具体条件
    7-6由成品率确定空气洁净度的理论方法
    7-6-1空气洁净度和单道工序合格率的关系7-6-2多道工序的成品率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洁净室原理
    8-1控制污染的途径
    8-2气流的状态
    8-2-1几种基本流动状态8-2-2紊流过程的物理状态
    8-3乱流洁净室原理
    8-3-1乱流洁净室原理8-3-2乱流洁净室的风口8-3-3乱流洁净室的效果
    8-4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8-4-1单向流洁净室的分类8-4-2单向流洁净室原理
    8-5单向流洁净室的三项特性指标
    8-5-1流线平行度8-5-2乱流度8-5-3下限风速
    8-6辐流洁净室原理
    8-6-1辐流洁净室的形式8-6-2辐流洁净室原理
    8-7洁净室的压力
    8-7-1静压差的物理意义8-7-2静压差的作用8-7-3洁净室与邻室间防止缝
    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8-7-4洁净室与室外(或与室外相通的空间)之间防止缝
    隙渗透的静压差的确定8-7—5乱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
    定8-7-6单向流洁净室防止开门时进入气流污染的静压差的确定 8-7-7建议采
    用的压差
    8-8人室的缓冲与隔离
    8-8-1缓冲室和气闸室8-8-2空气吹淋室
    8-9全顶棚送风两侧下回风洁净室的特性
    8-9-1线汇模型8-9-2流场的特点8-9-3允许室宽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生物洁净室原理
    9-1生物洁净室的应用
    9-2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9-3微生物的污染途径
    9-4生物微粒的等价直径
    9-5生物微粒的标准
    9—5—1微生物的尺度9—5—2浮游细菌数量和标准9—5—3沉降细菌数量和标准
    9-6沉降菌和浮游菌的关系
    9—6—1奥梅梁斯基公式的证明9—6—2沉降量公式的修正
    9-7过滤除菌
    9—7—1高效过滤器对微生物的过滤效率9—7—2细菌对滤材的穿透9—7—3微生
    物在滤材上的繁殖
    9-8消毒灭菌
    9—8—1概念9—8—2主要消毒灭菌方法9-8一3紫外线消毒灭菌
    9-9一般生物洁净室
    9-9-1形式9-9-2风速9-9-3局部气流问题
    9-10隔离式生物洁净室
    9—10—1标准9一10—2隔离方式9—10—3生物安全柜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洁净室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10-1洁净室三级过滤系统
    10-2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瞬时式
    10-3乱流洁净室含尘浓度稳定式
    10-3-1单室的稳定式10-3—2多室的稳定式
    10-4有局部净化设备时的含尘浓度稳定式
    10-5瞬时式和稳定式的物理意义
    10-6乱流洁净室其他计算方法
    10-7单向流洁净室含尘浓度计算法
    10-8乱流洁净室自净时间和污染时间的计算
    10-8-1概念10—8—2自净时间的计算10—8—3发尘污染时间的计算
    10-9单向流洁净室的自净时间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洁净室不均匀分布计算理论
    11-1不均匀分布的影响
    11-2三区不均匀分布模型
    11-3三区不均匀分布的数学模型
    11-4N-n通式的物理意义
    11-5不均匀分布计算和均匀分布计算对比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洁净室特性
    12-1静态特性
    12—2动态特性
    12-3不均匀分布特性曲线
    12-4浓度场的不均匀性
    12—4—1主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12—4—2涡流区和主流区浓度之比12—4—3
    涡流区和回风口区浓度之比12-4—4不均匀分布和均匀分布浓度之比
    12-5新风尘浓负荷特性
    12-5-1新风三级过滤的技术效果12—5—2新风尘浓负荷比12—5—3新风尘浓
    负荷比与部件寿命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洁净室的设计计算
    13-1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13-1-1大气尘浓度13-1-2室内单位容积发尘量13-1-3新风比
    13-2高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13-2-1N的计算13—2—2n的计算13—2—3↓的计算13-2-4三种设计计
    算原则13-2-5例题
    13-3中效空气净化系统计算
    13-4有局部净化设备场合的计算
    13-4-1既有集中式空调系统又有专用空调机的机房13-4-2只靠专用空调机加新
    风处理的机房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局部洁净区
    14-1主流区概念的应用
    14-2部分围挡壁式洁净区
    14-3气幕洁净棚
    14-3-1应用14-3一2空气幕的隔离作用14—3—3气幕洁净棚隔离效果的理论
    分析14-3-4气幕洁净棚的性能
    14-4围帘洁净棚
    14-4-1应用14—4—2净化效果的理论分析14—4—3实验效果
    14-5洁净隧道用层流罩
    14-5-1抗污染干扰的要求14-5—2操作面上辅助送风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采样理论
    15-1采样系统
    15-2等速采样
    15—2—1在有速度气流中采样15—2—2在静止空气中采样15—2—3采样口直径
    计算
    15一3采样管中微粒的损失
    15—3—1采样管中的扩散沉积损失15—3—2采样管中的沉降沉积损失15—3—3采
    样管中的碰撞损失15-3-4采样管中的凝并损失15-3—5与实验对比15—3—6
    综合结论
    15-4最小检测容量
    15—4—1问题的提出15—4—2非0检验原则15—4—3最小总粒子数原则
    15-4-4浮游菌最小采样量
    15-5最小沉降面积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测定和评价
    16-1微粒浓度的测定
    16-1—1计重浓度法16—1—2计数浓度法——滤膜显微镜计数法16—1—3计数
    浓度法——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计数法16—1—4其他计数浓度法16—1—5相对浓
    度法16—1-6生物微粒测定法
    16-2过滤器的测定
    16-2-1测定范围16-2-2过滤器效率的测定16—2—3过滤器容尘量的测定
    16—3检漏
    16-3—1高效过滤器的检漏16—3—2隔离式生物洁净装置的检漏
    16-4洁净室的测定
    16-4一1洁净室测定的种类16-4—2洁净室的测定状态16一4-3必要测点数
    16—4-4连续采样方法16-4-5影响测定结果的因素
    16-5洁净度级别的评定
    16—5-1洁净度级别的评定标准16—5—2动静比16—5—3大气尘浓度的修正
   参考文献
   常用术语(中 英 日对照)
   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