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先生生平介绍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教育家,也是一位传奇式的残疾人社会活动家,在中国享有崇高的声誉。高士其是我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传播者。半个多世纪来,他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毕生致力于把科学交给人民和教育青少年,撰写了数百万字的科普作品。高士其先生是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905年11月1日。父亲高赞鼎是一位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后中举人任清朝外务部官员。辛亥革命后,他为国会参议员后补议员,驻墨西哥外交使节。母亲何咏阁出生于秀才家庭,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心地善良、修养有度,具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1918年,高士其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在校期间,他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五四”的精神——“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在他心中深深扎根,并成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荣获多项学科优秀奖章。1925年,高士其以全优的成绩从清华学堂毕业,而后赴美深造。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他认为化学可以为贫困的祖国制造更多的粮食和衣服。经过复试,他插入化学系三年级,一年以后即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正当他准备在化学领域继续攀登时,祖国传来瘟疫蔓延的消息,姐姐度平不幸死于流行性疾病。他痛定思痛,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把祖国人民从疾病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他决心走巴士德的道路,毅然转向细菌学这一冷门。1928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课程。在学科实验中他多次吞食食物毒病菌做自身感染的试验,老师、同学为他的献身精神深感敬佩。不幸在一次实验中,一个装有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病毒通过左耳耳膜进入小脑,破坏小脑的中枢运动神经,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当时,美国的医生建议他回国休养,但他考虑到为祖国人民服务的本领还未学到,依然带病坚持学习,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美国公共卫生学会。1930年,他在经常性的眼球失控、脖项僵直、手足颤抖等常人不能忍受的病痛中,以惊人毅力读完了医学博士课程。归国途中,他实地考察了美洲、欧洲、东南亚等17国,掌握了世界公共卫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归国后,他作为全国五个微生物学家之一,受聘于南京中央医院,担任检验科主任。但是科学家正直善良的秉性与腐朽罪恶的社会现象格格不入,他断然辞职,居住在上海的阁楼里,贫病交迫、度日维艰。他原可以回老家休养,但他不愿与社会和人民脱离。1931年,他开始发表诗作和译文,1932年,他参加陶行知发起的科学大众化运动,并编写《儿童科学丛书》。面对愚昧、落后的社会现实,他一直在深深的思索,怎样把所学的知识贡献给人民,为改变社会而努力。1935年,在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先生的建议和启发下,他毅然拿起笔来,用颤抖的手从事当时还无人问津的科普创作。他把科学知识与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用浅显易懂的拟人化手法,写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作品。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普及科学、启蒙愚昧的主题,而且也充满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呼吁。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准确地预见了细菌战的可能和反细菌战的必要。他指出人类存在着滥用科学的危险,而科学的真正目的是应用于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为一个爱国者,他在进行科普创作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1934年,他在发表第一篇科学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将原名“高仕錤”改为“高士其”,并郑重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这一声明成为他终身恪守不渝的誓言。从1935年到1937年,他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近百篇科学作品,并汇编成册:《我们的抗敌英雄》、《抗战与防疫》、《细菌与人》以及长篇连载《菌儿自传》。他的作品在广大的知识阶层和学生中间广为流传。这些作品以其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影响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追求真理、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这些作品作为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经典著作,丰富了我国科学文化的宝库。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为追求真理,拖着半瘫的身体辗转数千里,冲破重重阻力与封锁到达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领导人的亲切接待。每临大会他都由人背上主席台坐在毛泽东的身边。高士其的毅力与精神成为激励全军将士和民众进行抗战的榜样。1939年4月,高士其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接近于全身瘫痪。毛泽东提议他去香港治病。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从此,他辗转于重庆、香港、九龙、广州、桂林、上海、台北等地,过着动荡不定的流浪生活,历尽艰辛和苦难。这时,他已不能握笔写字,讲话也很困难,但仍以口述方式进行创作。他撰写了大量的民主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1946年,高士其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科学诗《天的进行曲》,他把科学与诗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科学诗的创始人。“五四”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发扬光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高士其积极参加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并为改变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不懈努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坐着轮椅走遍祖国大江南北,深入农村、厂矿、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进行社会调查,他每年都要向全国人大提出许多议案和调查研究报告,并积累创作素材,发表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学作品与诗歌。文革期间,高士其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力,生活和医疗陷入困境,但他没有静止观望,他向全国人大、国务院和有关政府部门写了几十封建议书,要求恢复备受摧残的科普事业和科协工作,并领导和组织有关人员作了不懈的努力。四届人大筹备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高士其代表科普”。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对他提出的“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的建议”予以高度评价,并作了贯彻落实的批示。1977年,在“首都科学家与青少年座谈会”上,他发表了《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的诗篇,吹响了全民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并且上书国务院,提出“恢复和开展科协工作的四点建议”,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批准,为新科协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同时,他领导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成立工作,并创建了中国科普研究所。1977年底,一场严重的疾病剥夺了他的口述能力,也剥夺了他唯一的工作方式,但他不甘心向命运再次强加给他的厄运屈服。在停笔40年后他毅然拿起笔来锻炼写字,从每天写几十个字逐步发展到一千多字、两千字的水平,以每分钟撰写四五个字的速度每天连续不停地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为了控制疾病所带来的颤抖,他在笔记本上留下了无数道颤抖的划痕,在他的晚年又撰写了几十万字的科学作品和回忆录。高士其曾荣获全国与地方数十个奖项,其中包括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全国儿童文学荣誉奖。1981年秋,为了表彰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对科学与人类做出的贡献,美国大使馆为高士其举行招待酒会,恒安石大使从华盛顿赶回北京主持会议。高士其立足于科技界,但他的工作却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而广泛地涉及到社会的文化、艺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等领域。他那身残志坚、勇往直前、为和平利用科学、造福人类的奋斗不止的精神,渗透到广大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理想、信念和情操中去。高士其是中国两千万科普队伍的领导者,他的科普作品、科普理论与科学精神指导和激励广大科普工作者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为让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奋进。他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作家的榜样和力量。高士其是一位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家。他在身体条件极为恶劣的情况下,不仅为青少年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科普作品,而且会见了上百万的青少年,向他们宣讲科学的真理,在中国亿万青少年的心中,他作为科学与智慧的象征而被亲切地称为“高士其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