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育种学》是中国农业出版社组织出版的《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之一。编者于1992年底拟定了编写提纲,之后几次征求盛家廉研究员和叶彦复研究员的意见,进行修改,1993年10月分工并着手编写,1996年9月定稿。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用作物,在世界粮食生产中总产排列第七位。世界上甘薯人工杂交育种工作最早开始于20世纪初期,40—5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几十年来,世界各甘薯种植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美国等,不论在新品种选育上,还是在育种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甘薯育种成果和经验的专著,只是在少数论著、教材中作为一小部分内容进行论述。这种状况同甘薯育种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很不相适应,也不利于甘薯育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将分散在各种刊物、论文集、论著中的大量甘薯育种及有关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是一项重要而且艰巨的工作。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在各自的育种和研究实践基础上,并利用多年来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广泛征集了各有关文献资料;同时又进一步广泛查阅了1996年5月前出版的国内外书刊中的各有关报道。初稿写成后,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补充,力求使本书能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国内外甘薯育种的成就和经验,有重点地显示我国甘薯育种的主要成就,较深入地论述甘薯育种的原理和方法,较全面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甘薯育种的新动向。本书共分十三章。第一、二章由刘庆昌和陆漱韵合写,第三、六、七、十和十三章由陆漱韵编写,第五、九和十二章由刘庆昌编写,第四、八和十一章由李惟基编写。第一章概述了国内外甘薯生产与育种的成就和展望。考虑到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甘薯育种学》专著以及甘薯作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章以较大篇幅论述了甘薯的起源和进化、甘薯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组构造、甘薯组植物的交配不亲和性、甘薯的花器构造和开花生理以及甘薯的块根形成和膨大规律。在之后各章对有关的甘薯育种学基础研究也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第三章重点介绍了甘薯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和利用等。目前甘薯育种主要采用三大途径,分别在第四到第六章中论述。甘薯品种间杂交育种是国内外使用最普遍、成效最显著的一种途径,第四章依次论述了品种间杂交育种的亲本材料的创新和选配方法、杂交方式、诱导开花和结实以及实生系世代的选择等问题;甘薯种间杂交育种是60年代以来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较大成效的一种途径,第五章着重论述了甘薯近缘野生种的特性及利用途径,并就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甘薯诱变育种的历史虽较长,但目前成效不显著,故在第六章仅作了简单介绍和评价。通过各育种途径获得的新变异、新材料都要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和试验过程才能成为新品种,因此第七章就甘薯育种程序与试验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甘薯育种具有多种目标,今后不仅要注重产量性状的选育,更应注重品质性状的改良;日益严重的病虫害和恶劣环境的胁迫对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为此,从第八章开始,分别就这些主要育种目标性状的选育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论述。第八章论述了产量性状的遗传、高产品种的选育、株型育种和高光效育种,以及不同类型品种产量性状的选育。第九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各种不同用途类型品种的品质育种目标,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第十章概述了世界范围主要病虫害的分布,抗性的类型、遗传、鉴定方法以及选育途径。由于世界各国一直未将耐逆性作为甘薯的主要育种目标,目前有关文献资料很少,因此第十一章主要介绍了各种耐逆性的鉴定方法,而对耐逆性育种途径仅作了简要说明。生物工程对甘薯改良的巨大潜力,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所以安排了生物工程一章,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甘薯生物工程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操作程序以及生物工程对甘薯改良的作用。育成的优良品种,需要通过品种鉴定和审定,还需要加速繁育,才能在生产上推广种植,这些内容安排在本书最后一章。另外,编写本书所参考和引用的主要文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