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定 价:¥39.00

作 者: 彭林等编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
标 签: 码分多址

ISBN: 9787505383616 出版时间: 2003-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440 字数:  

内容简介

  移动通信信道建模、信源和信道编码、扩频调制技术、同步技术、分集和信道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智能天线技术、无线资源管理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以及软件无线电技术一直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瓶颈,而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是后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人们常说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热门话题。本书将全面介绍以上各种技术,内容涵盖这些技术的起因、发展状况、基本原理、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本书提供了不同层次的资料,适合于通信行业的管理者、科研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 
1.1移动通信技术回顾(1)
1.1.1第一代蜂窝系统(4)
1.1.2第二代蜂窝系统技术(5)
1.1.3第三代系统(6)
1.1.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12)
1.1.5后3G移动通信系统概述(13)
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演化(14)
1.2.1GSM蜂窝通信系统(14)
1.2.2GPRS技术概述(15)
1.2.3IS95标准及其演化(16)
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18)
1.3.1IMT2000概述(18)
1.3.2移动通信新技术(20)
1.3.3后3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28)
小结(30)第2章移动通信信道建模(32)
2.1移动通信信号的传播环境(32)
2.1.1移动通信环境电波传播特性(33)
2.1.2路径损耗与阴影衰落(33)
2.1.3多径传播(34)
2.1.4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35)
2.1.5电波传播的衰落分布(37)
2.2移动通信信道模型(40)
2.2.1小尺度衰落模型(41)
2.2.2多普勒频移(41)
2.2.3瑞利信道的基本机制(42)
2.2.4Jakes模型(45)
2.2.5Clarke模型(48)
2.2.6Suzuki模型(51)
2.2.7小尺度衰落的类型(52)
2.3信道模型的统计特性分析(54)
2.3.1幅度和相角的概率密度函数(54)
2.3.2电平通过率和平均衰落时长(55)
2.3.3信道统计特性及其意义(56)
2.3.4统计特性的仿真(57)
2.3.5Suzuki模型的仿真方法(60)
小结(62)
第3章〖KG1〗移动通信编码技术(64) 
3.1信源编码和压缩技术(64)
3.1.1图像压缩方法(65)
3.1.2ITUTH.263低比特率通信视频编码(71)
3.2信道编码原理(73)
3.2.1信道编码基础知识(73)
3.2.2差错编码基本原理(75)
3.2.3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77)
3.2.4常用的简单编码(77)
3.2.5常用码介绍(78)
3.3常用信道编码(79)
3.3.1循环码(81)
3.3.2BCH码(83)
3.3.3RS码(84)
小结(84)
第4章信道编码关键技术(86)
4.1卷积编码(87)
4.1.1IS95卷积编码(90)
4.1.2WCDMA信道编码技术(92)
4.2Viterbi译码(92)
4.2.1Viterbi译码性能研究(94)
4.2.2输入信号量化比特数对译码性能的影响(95)
4.2.3留存路径量度字长对译码性能的影响(96)
4.2.4留存路径长度及判决方法对译码性能的影响〖JY。〗(98)
4.3格型码技术(101)
4.3.1空时格型编码概述(102)
4.3.2空时格型编码系统模型(103)
4.3.3空时格型码性能(105)
4.4Turbo码技术(105)
4.4.1Turbo码的基本结构(106)
4.4.2Turbo码的基本算法(107)
4.4.3Turbo码的性能(113)
4.4.4Turbo码的应用(114)
小结(116)
第5章〖KG1〗扩频和调制技术(117)
5.1扩频通信基本原理(117)
5.1.1通信系统概述(117)
5.1.2扩展频谱(119)
5.1.3多址接入技术(121)
5.1.4Walsh正交码技术(121)
5.1.5伪随机码(PN码)技术(125)
5.2调频与调幅原理(129)
5.2.1调幅(130)
5.2.2角度调制(132)
5.3数字调制技术基本原理(135)
5.3.1窄带数字调制技术(135)
5.3.2窄带数字调制技术应用(136)
5.3.3QPSK(136)
5.3.4最小频移键控(MSK)调制原理(138)
5.3.5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139)
5.4BPSK直接序列扩频系统(140)
5.5GMSK调制技术(143)
5.5.1GMSK调制的基本原理(143)
5.5.2GMSK调制的实现(144)
5.5.3GMSK调制的线性近似模型(145)
小结(147)〖WTHZ〗第6章CDMA同步技术(149)
6.1信号的捕获(149)
6.1.1扩频通信系统模型(149)
6.1.2扩频序列的捕获(152)
6.2并行捕获方案(155)
6.2.1最佳估计并行捕获算法(156)
6.2.2局部最佳估计并行捕获算法(159)
6.2.3最佳检测并行捕获算法(159)
6.2.4局部最佳检测并行捕获算法(160)
6.2.5性能比较(160)
6.3串行捕获方案(161)
6.3.1定时假设检验(161)
6.3.2检测概率和虚警概率(163)
6.3.3自适应门限控制(165)
6.4定时跟踪技术(166)
6.4.1定时误差的估计(167)
6.4.2非相关延迟锁定跟踪环路(168)
小结(170)第7章分集和信道均衡技术(172)
7.1分集技术概述(173)
7.1.1分集技术简介(173)
7.1.2分集技术理论基础(174)
7.2分集信号的接收技术(176)
7.2.1选择式分集合并(176)
7.2.2最大比分集合并(177)
7.2.3等增益合并(177)
7.2.4开关式分集合并(178)
7.2.5分集系统的性能(178)
7.2.6RAKE接收原理(179)
7.2.7双天线分集接收RAKE接收机(181)
7.3隐分集技术(183)
7.3.1交织编码技术(183)
7.3.2交织编码的应用(184)
7.4自适应均衡技术概述(184)
7.4.1时域均衡原理(185)
7.4.2自适应均衡器的分类与工作方式(187)
7.4.3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188)
7.4.4实际使用的均衡技术(189)
7.4.5分集与自适应均衡的结合(190)
7.5自适应MLSE均衡器(190)
7.5.1改进型Viterbi算法(MVA)(191)
7.5.2判决反馈序列估计算法(DFSE)(194)
7.6软输出MLSE均衡器(194)
7.6.1传统软输出Viterbi算法(SOVA)(195)
7.6.2带似然后级处理器的VA算法(VALPP)(197)
小结(200)
第8章多用户检测技术(201)
8.1多用户信号检测技术概述(202)
8.1.1多用户检测技术分类(203)
8.1.2基于判决反馈的多级干扰抵消检测(203)
8.1.3线性多用户检测(204)
8.1.4系统模型(207)
8.1.5传统信号检测器(CMUD)(209)
8.1.6最佳多用户检测器(211)
8.2线性多用户检测器(211)
8.2.1解相关线性多用户检测器(DCLMUD)(212)
8.2.2性能比较与分析(213)
8.2.3MMSE检测技术(213)
8.3多用户检测技术性能(218)
8.3.1MMSE在DSCDMA中的性能(218)
8.3.2简单的MMSE检测器结构(221)
8.3.3MMSE在衰落信道下异步DSCDMA性能(223)
8.4多用户检测技术仿真(225)
8.4.1多径衰落的信道模型(225)
8.4.2分析与仿真结合的性能估计方法(226)
8.4.3仿真结果及分析(227)
8.4.4MMSE检测器性能仿真(228)
8.5多用户检测仿真模型(230)
8.5.1仿真思路(230)
8.5.2仿真结果与图示(232)
8.5.3加入编码与解码后的性能分析(233)
8.5.4性能分析(234)
8.5.5多用户检测技术性能分析(234)
小结(236)
第9章智能天线技术(237)
9.1概述(237)
9.1.1智能天线研究内容及其现状(238)
9.1.2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241)
9.1.3智能天线的分类(242)
9.1.4天线阵列(245)
9.2智能天线算法(248)
9.2.1LMS算法(249)
9.2.2RLS算法(250)
9.2.3空间变步长搜索算法(250)
9.3智能天线技术实现(251)
9.3.1寻向型智能天线(DFAA)概述(252)
9.3.2基于最大接收信号准则的寻向型智能天线结构〖JY。〗(253)
9.3.3采用MCGM方法实现寻向的智能天线(253)
9.4智能天线中互耦问题的研究(255)
9.4.1互耦对智能天线性能的影响(255)
9.4.2智能天线中阵元间互耦的校正(259)
小结(260)
第10章无线资源管理技术(261)
10.1功率控制概述(261)
10.1.1CDMA系统的功率限制(262)
10.1.2开环功率控制(263)
10.1.3闭环功率控制(264)
10.1.4两种不同模式下的功率控制(265)
10.1.5TDD模式的功率控制机制(265)
10.2功率控制算法(268)
10.2.1系统模型(270)
10.2.2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271)
10.2.3存在SIR估计误差下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JY。〗(272)
10.2.4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273)10.2.5系统模型(274)
10.2.6最佳功率控制(275)
10.3功率控制实现算法(276)
10.3.1基站中的前向功率调节算法(276)
10.3.2反向链路功率控制(277)
10.3.3外环阈值设定算法(279)
10.3.4基站反向功率控制比特的传输(279)
10.3.5移动台中反向闭环功率调节算法(279)
10.3.6功率控制算法的研究(280)
10.3.7功率控制误差的分布(280)
10.4切换技术(281)
10.4.1切换原因分析(282)
10.4.2切换的分类(283)
10.4.3切换技术的测量(284)
10.4.4目标小区的评估(285)
10.4.5切换的几种基本算法(286)
10.4.6切换过程的性能研究(287)
10.5软切换技术(288)
10.5.1CDMA切换分类(291)
10.5.2IS95A中的软切换(291)
10.5.3CDMA的软切换过程(292)
10.5.4CDMA的漫游(293)
10.6信道分配技术(294)
10.6.1信道分配技术分类(294)
10.6.2GSM信道分配策略(296)
10.6.3TDDCDMA中的DCA(297)
10.6.4DCA算法(299)
小结(300)〖WTHZ〗第11章无线网络技术(302)
11.1下一代全IP无线网络(302)
11.1.1UMTS全IP结构的演变(303)
11.1.2CDMA2000的网络结构(305)
11.1.3WLAN技术(306)
11.1.4移动IP和蜂窝IP网络(307)
11.1.5移动自组网(MANET)(307)
11.2移动IP技术(308)
11.2.1移动IP原理(308)
11.2.2PPP协议(309)
11.2.3无线接入网的网络资源管理(310)
11.2.4服务质量保障(312)
11.2.5无线IP的无线资源管理(316)
11.3蜂窝IP技术(319)
11.3.1寻呼和路由映射(320)
11.3.2工作机制(320)
11.4移动自主网技术(322)
11.4.1无线AdHoc网络的特点(324)
11.4.2无线AdHoc网络的关键技术(325) 
11.4.3AdHoc网络的体系结构(327)
11.4.4分层无线AdHoc网络的应用(328)
11.4.5无线AdHoc网络的发展趋势(329)
11.5无线局域网(331)
11.5.1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332)
11.5.2无线局域网HiperLAN/2标准(333)
11.5.3IEEE802.11(337)
小结(343)
第12章软件无线电技术(345)
12.1概述(346)
12.1.1体系结构(347)
12.1.2软件无线电技术中的关键技术(347)
12.2数据采集技术(350)
12.2.1概述(350)
12.2.2软件无线电数据采集技术原理(351)
12.2.3软件无线电数据采集方案(353)
12.3多音调制解调技术(355)
12.3.1概述(355)
12.3.2基于小波的多音调制解调方案(356)
12.4基站接收单元的软件无线电实现(357)
12.4.1基站接收单元设计(358)
12.4.2系统实现分析(359)
12.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软件无线电技术(360)
小结(364)第13章高速数据传输技术(366)
13.1HSDPA技术概述(367)
13.1.1HSDPA信道结构(368)
13.1.2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AMC)(369)
13.1.3混合的ARQ(HARQ)(370)
13.1.4快速蜂窝选择(FCS)(371)
13.1.5多输入多输出的天线处理(MIMO)(371)
13.2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技术(372)
13.2.1差错控制方法(373)
13.2.2HARQ技术(375)
13.2.3HARQ机制(376)
13.2.4增加冗余传输机制(380)
13.2.5N信道停止等待HARQ(384)
13.3HSDPA性能分析(386)
13.3.1数据业务模型和性能评价(387)
13.3.2UE移动模型(389)
13.3.3数据分组算法(389)
13.3.4HARQ建模(390)
13.3.5AMC建模(393)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