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希腊神话中,猫头鹰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陈方竞,浙江海宁硖石人,1948年出生在上海,曾在香港、天津、太原、北京生活过,在吉林经历“文革”,后上山下乡,当过中学语文在高校任教。现任吉林大学才,博士生导师,能体现二十年来研究路向的著述有:《五四文学发展中的个性主义问题》、《柔石的二月》《鲁迅对浙东民间文化的感性体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思考》,《穆木天传略》,《鲁迅与浙东文化》,《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等。面对“众声喧哗”的“五四”,本书不仅辨析出陈独秀及其创办的《新青年》与蔡元培及其开创的北京大学之异同,而且发现在“五四”话语中心存在着“S会馆”的独异之声,进而提出“S会馆”本身即呈三角张力,存在着鲁迅与钱玄同、尤其是周作人之间的“异”中之同及同中之“异”,而这“异”又是一种根本之“异”。由此展示出“道德主义”、“科学主义”等不同层面上的“多重对话”。中国新文学便在这一基础上发生。一位著名学者读过书稿后认为,此书“改写了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