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样迅速、剧烈而繁杂。语言的分析与观念的重构或许是万花筒般的哲学思潮的一条主线。这个时代离我们太近,这个时 代的哲学未经淘漉,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加以勾勒。据说,西方哲学已经从“ 现代”走进了“后现代”,基础性、统一性的智慧断裂、坍塌为碎片式的隐喻。在“后现代 ”的喧闹接近尾声之际,哲学将重新塑造“爱智慧”的品格。其实,哲学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历史,不同学者笔下类型各异的哲学史就是明证。如果把哲学思想比作“思路”,那么原本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当人们意识到 路的重要性,就开始主动规划、创建各种各样的道路,打通新的和旧的,在旧路之上重建新 的,有环路,有直路,还有立体交叉的道路。维特根斯坦有这样一个比喻:“可以把我们的语言看作是古代的城市:它是由错综复杂的狭小街道和广场,新新旧旧的房屋,在不同时期 作了添补的房屋组成的迷宫;包围着这一切的是街道笔直严整,房屋整齐划一的许多新市区 。”[德]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第18节,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或许哲学史也与此类似。当我们书写哲学的历史的时候,我们当然要侧重它继承、创新和发展的脉络,但同时也应当尊重它在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乃至每一位哲学家本身的“理路”。哲学史并不是宏伟壮观的市政规划图,而是汇集了众多能 工巧匠的精湛艺术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可能是古典的,也可能是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 的”,但无论如何,其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部教材,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素质课程用书《西方哲学智慧》的配套读物,但它不是一部标准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而是一部西方哲学史的入门性读物。我们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精神气质和历史演进的勾勒而展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我们尽量由浅入 深,深入浅出,尽量用富有感染力的散文笔调,而不是学究气的论文语言来讲述,但又尽量不丧失哲学应有的品格和爱智慧的追求。我们希望它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读者们在不久的将来 读到一部更完美的西方哲学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