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一部充满张力的作品。一方面,乔伊斯大量地取材于自己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他又极其巧妙地把这部书写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的虚构作品——读者无法把斯蒂芬与乔伊斯完全等同。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诠释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愉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情节既有序,又松散。全书分为五章,虽然没有小标题,根据内容,却可以很清楚地划分为:童年时期的感受、学校生活以及青年时期的成熟、悔罪、摒弃宗教、选择流亡来追求真正的独立。从古典意义的情节上来讲,实在没有多少起伏跌宕。但是,从现代主义的情节上来讲,不但全书都贯穿着一种追求领悟的冲动,甚至每一个章节中,都有着结构上的循环以及这种重复性结构逐步加深的主题意义。如果说,一定要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找出一个情节主线的话,那就是,主人公斯蒂芬的自我世界以及这个自我世界在成长过程中的产物。在第一章中,我们看不到开端——高潮——结尾那样井井有条的情节发展,相反,我们体验到的,是婴儿斯蒂芬以及学童斯蒂芬眼中的世界。反复出现的场景动作支离破碎,一如它们印在主人公意识中的模样。甚至从这个时期开始,斯蒂芬就已经显露了“艺术家”的气质与使命。不妨来看一下开篇,我们会发现,斯蒂芬的感觉是全面的,他那儿语中,记录下了精确而真实的感受:他听到了父亲给他讲的故事;他看到了父亲脸上有很多毛;他尝到了柠檬味儿的辫子糖;他的触觉也很灵敏,知道尿床后,先是暖烘烘的,接着就变凉了;他还闻到了油纸的怪味儿。他的创造力变成了他应付世界的办法。当丹蒂姨妈责骂他时,他躲在桌子下,把来自成人世界的威胁与压力变成了“诗歌”。在教会学校中,他始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着文字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