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中国医学中医脑病学

中医脑病学

中医脑病学

定 价:¥128.00

作 者: 许沛虎主编
出版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丛编项: 中华临床医学系列丛书
标 签: 中医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6718578 出版时间: 1998-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6cm 页数: 991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全书共分4部分,上篇系统阐述了中医脑病学的发展、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及辨治方法、脑病常用中药方剂的现代研究等;中篇以中医病名为纲,介绍了31种中医脑病的辨证论治;下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介绍了31种常见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最新研究成果;附篇附录了近10年中医药治疗脑病的文献索引及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中下篇是本书的重点,而且又以中医辨治、西医治疗及其他治疗为重中之重。全书突出了临床实用为宗旨,反映了脑病诊疗的新成果、新进展。本书可供广大临床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阅读参考。片断:第一章中医脑病学的基本体系中医脑病学是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系统阐发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的诊断与治疗及康复、脑的保健等内容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医脑病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以较简洁的内容介绍了历代主要医家或著作对中医脑病的认识、主要观点及其对本学科的贡献,使读者对本学科的发展概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力图对读者阅读历代文献有所帮助。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包括脑的生理及解剖、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常用的诊断方法及辨证方法、脑病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及常见证候的论治、脑病的治则与治法及中药学、方剂学等有关内容。脑的生理及解剖是中医脑病学最基本的内容。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及其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是认识脑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康复和判断转归、预后与进行脑病的预防、加强脑保健的基础。脑病的病因病机学说,对认识、治疗脑病甚为重要。对脑病病因病机的正确认识是对脑病正确施治的前提。寻找到病因,方能对因施治,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目的。脑病常见病因主要有六淫、疫气、情志失调、先天因素、饮食、劳逸、中毒、外伤、痰饮、瘀血、素质因素、虫蛊等。掌握病机,方能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之规律,审机论治,控制病势。脑病常见病机多从正虚邪实、正盛邪实、虚实夹杂、它脏及脑、营卫气血失调等方面加以论述。脑病的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这四种诊察方法是收集临床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获得正确诊断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四诊”方法掌握是否正确与准确,关系到疾病诊断及其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在运用“四诊”时,应时时注意“四诊合参”,并且“四诊”之间不能相互取代。因为“四诊”能从不同角度收集病情资料。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最后作出正确诊断。在脑病的诊断过程中,运用物理诊断方法(如神经系统检查、意识检查、语言检查、智能测验等)、理化诊断(如X线诊断、电诊断、超声波诊断等)等现代常用诊断方法十分必要,也是脑病的重要诊法,对脑病的准确定位、判断预后等方面十分重要。脑病的辨证包括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在临床中既可单独使用,又可联合使用。八纲辨证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它对于辨别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重要意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辨证方法。脑病的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立的治疗原则。脑病的治则主要有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分表里、区分标本缓急、调理脏腑气血、“三因”(因时、因人、因地)制宜。治法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确定的具体治疗方法。脑病的治疗方法甚多,概括起来有药物内服法、药物外治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饮食疗法、心理疗法、对症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亦可联合使用。在确定治则、治法时,首先要全面衡量病人的病情、病势、体质、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其次要分清主证、次证、兼证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同时还需掌握各种治法的适应范围、禁忌,做到“法中有法”和常法与变法的有机结合。治疗脑病的方药选用,必须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归经、炮制、功能、常用剂量、配伍,以及药物的特殊功能、药物间特殊固定的配伍与特殊煎服法等知识,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而选用相关中药,再根据确定的治法,按组方原则而组方,但应注意方剂中药物或剂量的加减变化,切忌千篇一律。中医脑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其理论来源于实践之中,又时刻指导着临床实践,故本书的重点放在中、下篇临床证治之中。在中、下篇中,详细阐述了常见脑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与预后、康复及其研究进展等有关内容。一脑病的范围及分类凡脑功能失调,或脑实质损伤引起的疾病皆可称之为脑病。按病因,脑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外感性脑病包括春温、暑温等,多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和传染性,多数有发热、神昏、惊厥等神志改变。(2)内伤性脑病包括中风、头痛、眩晕、耳鸣、癫证、狂证、痫证、郁证、不寐、多寐、小儿夜啼等。(3)外伤性脑病指头部因受外力打击,或针刺误伤等而致脑实质受损的疾病,有明显的外伤史。神志异常可随脑实质受损的程度和部位不同而异,轻者无神志改变,重者可有神昏,但都可见头痛等症状。(4)中毒性脑病指因药物中毒,或食物中毒,或因环境污染,或因所处地域中含有的有毒物质经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而引起本病,可有明显中毒病史。可有神志改变的症状。(5)先天性脑病包括精神发育迟滞、解颅等,有较明显的先天性因素,有较明显的神志障碍、反应迟钝、表情呆滞等症状。(6)其他原因的脑病如感染痨虫、寄生虫寄居脑引起的脑病,如脑痨、脑囊虫病、脑血吸虫病等。其临床表现多有头痛。在上述分类中,各疾病的归属并不是绝对的,如痫证可有先天性因素,亦可有外伤性因素;头痛亦可因外感而致,临证时应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按有无明显神志改变大致可分为两类,诸如中风、厥证、脱证、昏迷、痫证、狂证、癫证等有明显神志改变;眩晕、耳鸣等则无明显神志改变。另外,若按西医病名归类,则脑病的内容与范围,大致可概括为三大类。(1)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脑动脉硬化、脑炎、脑肿瘤、脑外伤、肝豆状核变性、震颤麻痹、癫痫、偏头痛等。本书前言前言脑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危及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其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加强脑病防治的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自美国于1990年率先实施“脑的十年”计划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了类似的计划,以加强脑研究,欲揭开脑的奥秘,这对脑病的防治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脑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医学对脑及脑病的认识较早,并在近10余年中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本系统阐述中医脑病之基础及临床的专著。面临世界性的脑研究热潮,我们理应抓住机遇,完善中医脑病学,发展中国传统医学,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有感于斯,我们汇集了有关专业人员数十人,焚膏继晷,殚精竭虑,探赜索隐,历时2年余,撰成《中医脑病学》一书。是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力争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勤求博采,上迄《灵枢》、《素问》,下至当今,聚精汇粹,既系统阐述了中医脑病学的基础理论,又较全面介绍了临床常见脑病之诊治;既较全面介绍了前人有关脑及脑病理论的论述与诊治脑病的经验,还总结了当今中医脑病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研究的新成果。全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附篇4个部分。上篇共11章,分别就中医脑病学的基本体系、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脑的解剖生理、脑病的病因病机、脑病的诊断、脑病的治则治法、脑病常见证候及其辨治、脑病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脑病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脑的保健及中医脑病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进行了阐发。中篇阐述了31种常见中医脑病证治,按概述、【病因病机】、【理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救处理】或【常规处理】、【辨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康复】、【研究进展】次第编写。其中概述介绍了其定义或概念、历史沿革及在本书中该病所讨论的范围等内容。下篇阐述了31种脑病(西医病名)的诊治,分别论述了【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理化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转归与预后】、【预防与调护】、【康复】、【研究进展】等内容。其中【病因病理】分别介绍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认识;【治疗方法】分别介绍了急救处理或常规处理、中医辨治、西医治疗、其他疗法。在中下篇中,治疗是每一种病证的重点内容,其中中医辨治是重中之重。同时,考虑到临证时,常因种种原因致药物用量各异,故在辨证论治中只列药物,而不标剂量。此书贯彻了“一个特色,两个结合”的方针,力求突出中医特色,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该书之所以能顺利脱稿付梓,除了各编著者的共同努力外,还与医界前辈的关心和指导及有关同志的支持分不开。湖北中医学院博士生导师涂晋文教授、主任医师担任本书的主审;余新华同志为本书大纲的拟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并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对这些文献的著作者及出版者,在此一并表示谢忱。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不妥和疏漏,甚至是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我们编委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心声,因此,我们恳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中医脑病学》编委会1998年4月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脑病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上 篇
    第一章 中医脑病学的基本体系
    一 中医脑病学的主要内容
    二 脑病的范围及分类
    第二章 中医脑病学的发展史
    第三章 脑的解剖生理
    第一节 中医学的认识
    一 脑当为脏
    二 脑的生成
    三 脑的解剖
    四 脑的生理
    五 脑与其他脏腑及经络的关系
    六 脑与五官七窍的关系
    第二节 西医学的认识
    一 脑的解剖
    二 脑神经
    三 脑和脊髓的被膜 脑室和脑脊液 脑的血管
    四 脑的生理
    第四章 脑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脑病的病因
    一 六淫致病
    二 疫气致病
    三 痰饮致病
    四 瘀血致病
    五 七情致病
    六 饮食劳逸
    七 中毒外伤
    八 先天因素
    九 素质因素
    十 虫蛊
    十一 其他因素
    第二节 脑病的病机
    一 邪正盛衰
    二 脏腑失调
    三 阴阳失调
    四 营卫气血失调
    五 脑病的病机特点
    第五章 脑病的诊断
    第一节 四诊方法的运用
    一 望诊
    二 闻诊
    三 问诊
    四 切诊
    第二节 西医常用诊断方法与原则
    一 神经系统检查
    二 意识障碍及检查
    三 言语障碍及检查
    四 智能测验
    五 理化检查
    六 诊断原则
    第三节 常用辨证方法
    一 八纲辨证
    二 病因辨证
    三 气血津液娥证
    四 卫气营血辨证
    五 三焦辨证
    六 脏腑辨证
    七 经络辨证
    八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第四节 脑病常见症状的中医鉴别诊断
    一 抽搐
    二 角弓反张
    三 四肢强直
    四 震颤
    五 手足厥冷
    六 四肢麻木
    七 肢体痿废
    八 半身不遂
    九 瘫痪
    十 烦躁
    十一 谵语
    十二 善惊
    十三 善恐
    十四 善怒
    十五 善喜
    十六 善忧思
    十七 语言错乱
    十八 脑鸣
    十九 头重
    二十、呕吐
    第六章 脑病的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一 扶正祛邪
    二 调整阴阳
    三 区分标本缓急
    四 调理脏腑气血
    五 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
    第二节 常用治法
    一 清热解毒法
    二 清热凉血法
    三 开窍醒脑法
    四 安神定志法
    五 疏肝理气法
    六 祛风安脑法
    七 化痰醒脑法
    八 益智健脑法
    九 活血化瘀法
    十 固脱救逆法
    十一 涌吐痰涎法
    第三节 其他疗法
    一 针灸疗法
    二 推拿疗法
    三 饮食疗法
    四 气功疗法
    五 心理疗法
    六 药物外治法
    七 综合疗法
    第四节 脑病的治疗特点
    一 从脏治脑
    二 损益适度
    三 调神为要
    四 多法联用
    第七章 脑病常见证候及其辨治
    一 肝气郁结证治
    二 肝阳上亢证治
    三 肝风内动证治
    四 心脾两虚证治
    五 心肾不交证治
    六 心胆不宁证治
    七 肝肾阴虚证治
    八 胆郁痰扰证治
    九 气滞血瘀证治
    十 热毒炽盛证治
    十一 热入血分证治
    十二 痰火上扰证治
    十三 痰热腑实证治
    十四 痰浊蒙窍证治
    十五 痰气互结证治
    十六 风痰阻络证治
    十七、痰瘀互结证治
    第八章 脑病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第一节 清热药
    一 夏枯草
    二 桅子
    三 石膏
    四 黄芩
    五 黄连
    六 苦参
    七 牡丹皮
    八 赤芍
    九 牛黄
    十 板蓝根
    十一 大黄
    第二节 活血化瘀药
    一 川芎
    二 丹参
    三 延胡索
    四 桃仁
    五 红花
    六 水蛭
    七 庭虫
    八 姜黄
    九 三七
    十 蒲黄
    第三节 化痰药
    一 半夏
    二 天南星
    第四节 熄风药
    一 羚羊角
    二 全 蝎
    三 蜈 蚣
    四 地 龙
    五 天 麻
    六 钩藤
    第五节 补虚药
    一 人参
    二 党参
    三 黄芪
    四 甘草
    五 淫羊雚
    六 冬虫夏草
    七 当归
    八 何首乌
    九 白芍
    十 枸杞子
    第六节 其他药
    一 葛根
    二 柴胡
    三 大蒜
    四 灯盏细辛
    五 银杏叶
    六 绞股蓝
    七 酸枣仁
    八 石菖蒲
    第九章 脑病常用方剂的现代研究
    一 补阳还五汤
    二 参附汤
    三 生脉散
    四 归脾汤
    五 天王补心丹
    六 黄连解毒汤
    七 龙胆泻肝汤
    八 镇肝熄风汤
    九 涤痰汤
    十 温胆汤
    十一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十二 柴胡疏肝散
    十三 天麻钩藤饮
    十四 安宫牛黄丸
    十五 通窍活血汤
    第十章 脑的保健
    第一节 脑保健的重要性
    第二节 脑保健的主要措施
    一 饮食调养
    二 药物补益
    三 针灸推拿
    四 气功
    五 节房室
    六 调情志
    七 合理用脑
    第十一章 中医脑病学研究的意义与前景展望
    一 加强脑病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西医学对脑研究的概况
    三 中医脑病学研究的现状
    四 中医脑病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五 提高中医药治疗脑病疗效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中 篇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眩晕
    第三节 中风
    第四节 口僻
    第五节 厥证
    第六节 脱证
    第七节 昏迷
    第八节 闭证
    第九节 痉证
    第十节 健忘
    第十一节 不寐
    第十二节 多寐
    第十三节 梦游
    第十四节 郁证
    第十五节 痴呆
    第十六节 癫证
    第十七节 狂证
    第十八节 痫证
    第十九节 脏躁
    第二十节 百合病
    第二十一节 春温
    第二十二节 暑温
    第二十三节 经行头痛
    第二十四节 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五节 妊娠痫证
    第二十六节 热入血室
    第二十七节 解颅
    第二十八节 惊风
    第二十九节 耳鸣
    第三十节 耳聋
    第三十一节 外伤性脑病
   下 篇
    第一节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第二节 美尼尔病
    第三节 血管神经性头痛
    第四节 外伤性头痛
    第五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六节 脑梗死
    第七节 脑出血
    第八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九节 脑动脉硬化症
    第十节 脑萎缩
    第十一节 脑积水
    第十二节 脑性瘫痪
    第十三节 脑震荡
    第十四节 颅内肿瘤
    第十五节 中毒性脑病
    第十六节 脑囊虫病
    第十七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十八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十九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二十节 癫痫
    第二十一节 震颤麻痹
    第二十二节 肝豆状核变性
    第二十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二十四节 发作性睡病
    第二十五节 癔症
    第二十六节 神经衰弱
    第二十七节 强迫症
    第二十八节 恐怖症
    第二十九 精神分裂症
    第三十节 躁狂抑郁症
    第三十一节 精神发育迟滞
   附 篇
    附一 1987~1997年中医药治疗部分脑病主要文献索引
    1 中风
    2 头痛
    3 面神经炎
    4 三叉神经痛
    5 美尼尔病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 脑梗死
    8 脑出血
    9 蛛网膜下腔出血
    10 脑动脉硬化
    11 脑萎缩
    12 脑积水
    13 颅内肿瘤
    14 脑震荡
    15 脑性瘫痪
    16 流行性乙型脑炎
    17 脑囊虫病
    18 中毒性脑病
    19 震颤麻痹
    20 肝豆状核变性
    21 癫痫
    22 痴呆
    23 发作性睡病
    24 躁狂抑郁症
    25 神经衰弱
    26 癔症
    27 恐怖症
    28 强迫症
    29 精神分裂症
    30 精神发育迟滞
   附二 方剂索引
   附三 主要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