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所著《广东新语》,是一本较有价值的清代笔记。全书二十八卷,每卷述事物一类,如天、地、山、水、虫鱼等,凡广东之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无所不包。其所以名“广东新语”者,据自序说“吾于《广东通志》,略其旧而新是详,旧十三而新十七,故曰‘新语’。是书则广东之外志也。”可见本书之作,在于补《广东通志》之不足;而其所补者,又不仅“考方与,披志乘”,且“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故“其察物也精以核,其谈义也博而辨”。但“新是详”“新十七”,是新的外表,而不是新的实质。盖大均处明清交替之际,痛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新语》一书于论述之中,尤着重于经济效果与民生关系,随在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和束缚生产力的种种苛政,与一般地方志有所不同。故屈氏自序又说“此书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夫广东之外;虽广东之外志,而广大精微,可以范围天下而不过。”这是他写《新语》的主旨所在。且本书在如实反映当时的社会情況,揭露矛盾,以及所记物产民俗等方面的材料,比较丰富翔实,作为明清之际的经济史、思想史读也无不可。 屈大均生于明崇祯三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三○一六九六),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明诸生。清军破广州,遁入空门,行遊南北,交结遗民,不久又棄禅归儒。其在会稽,与魏耕善;在陕,交顾炎武、李因笃。魏耕通消息于郑成功,大均与谋;吴三桂反,又一度从其军于湖南,旋以不合谢归。三藩既平,隐居著书,述作甚富,其诗尤负盛名。 本书成于屈氏晚年,作者处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时以反清复明为念,书中颇有借古讽今,指物喻志者。及其去世七八十年以后,清代文字狱再起,两广总督李侍尧于一七七四年(乾隆三十九年)罗织检举,奉旨以屈大均“托名胜国,妄肆狂狺,其人实不足取,其书豈可复存所有著述书版一概焚毁。还要发棺戮尸,因没有找到墳墓而作罢,竟将收藏其书的两个不识字的孙子“从宽”处斩。然而,有价值的著作,決不是暴力可以禁绝的,所以今天仍能看到康熙三十九年庚辰木天阁原刻本和另一种乾隆年间的翻刻本,惟后者错字较多,“木天阁”亦刻成“水天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