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激励

管理激励

管理激励

定 价:¥14.00

作 者: 刘正周著
出版社: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现代企业管理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标 签: 人力资源管理

ISBN: 9787810492294 出版时间: 1998-09-01 包装:
开本: 20cm 页数: 187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管理过程中的激励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探索。本书的研究是按照激励工作本身的逻辑展开的,即以认识员工的人性、把握员工的需要、识别激励因素、开发奖酬资源、设计激励机制和建立激励性组织为主线展开的,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管理激励的规律和方法。书中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结构清晰,观点新颖,分析细致,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值得提出的是,本书作者注意我国国情、民族文化和现实经济的发展,创造性地以激励问题为中心,建立了管理激励理论的体系框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和独特见解。这一研究成果对管理激励这门学科的发展和丰富我国企业管理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暂缺《管理激励》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指导理论和方法
第二节研究的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逻辑思路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管理激励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管理激励的定义与作用
一.激励的定义
二.激励的作用
第二节激励思想的发展和激励理论的分类
一.激励思想的发展
二.激励理论的分类
第三节管理激励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管理激励的必要性
二.管理激励的重要性
第四节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的关系
一.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关系的绝对性
二.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第三章管理激励的人性假设
第一节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性假设
一.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二.薛恩的复杂人性假设
三.莫尔斯.洛希的超Y理论和大内的Z理论
四.西蒙的决策人假设
五.对西方人性研究和人性假设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中国现阶段的人性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
二.中国现阶段的人性分析
第四章管理激励的基点
第一节需要的一般问题
一.需要的定义及其分类
二.需要的特征
三.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西方需要理论评介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三.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四.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第三节中国现阶段企业员工需要的分析
一.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来认识中国现阶段企业员工的首位需要
二.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来辨别中国现阶段企业员工的合理需要
三.从员工个人的判断来把握中国现阶段企业员工的真实需要
第五章组织中的激励因素
第一节外在性激励因素与内在性激励因素
一.外在性激励因素的含义
二.内在性激励因素的含义
三.外在性激励与内在性激励的关系
第二节工作的工具性
一.工具性理论的基本含义
二.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三.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
第三节正面激励因素与反面激励因素
一.正面激励因素与反面激励因素的含义
二.正面激励因素与反面激励因素的关系
三.反面激励因素的负效果
第四节去激励因素
一.去激励因素的含义
二.中国现阶段企业中的去激励因素
第六章激励机制
第一节激励机制的含义及其作用性质
一.激励机制的含义
二.激励机制的内涵..
三.激励机制的作用性质
第二节激励机制设计
一.激励机制设计的含义及其模型
二.激励机制设计模型中的三个支点
三.激励机制设计模型中的三条通路
第三节激励机制的运行
一.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
二.激励机制运行中的信息交流
第七章管理激励的静态分析
第一节面向普通员工的激励政策
一.把握普通员工的真实需要
二.对普通员工的奖酬形式
三.激励普通员工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面向管理人员的激励政策
一.管理人员需要的特点
二.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方法
第三节面向经营者的激励政策
一.经营者的需要
二.面向经营者的激励政策
第四节面向群体的激励措施
一.以群体为激励单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对群体的激励方法
第八章管理激励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一.员工个性的发展
二.员工事业的发展
三.员工需要的发展对激励方式的要求
第二节与员工个人成长与发展相适应的激励方式
一.生命周期领导理论
二.事业发展与规划管理
第三节激励系统的动态平衡
一.激励系统中的心理契约
二.相互支持关系
第九章管理激励的结构化方法
第一节个体工作设计
一.工作设计的意义及其内容
二.工作设计理论的发展
三.工作特征模型
第二节群体工作设计
一.影响群体工作设计的因素
二.自我管理的工作群体
三.工作群体的构造与维护
第三节目标设置与目标管理
一.目标设置对激励工作的意义
二.目标设置模型
三.目标管理
第四节组织同化
一.组织同化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组织归属感
第十章激励性组织
第一节激励性组织的特征
一.工作方式方面的特征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特征
三.群际关系方面的特征
四.组织结构方面的特征
五.组织文化方面的特征
第二节组织员工的自我激励
一.员工自我激励的含义和意义
二.员工自我激励的修炼
第三节建立激励性组织
一.建立激励性组织的基本原则
二.建立激励性组织的步骤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