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1918年12月23日,生于江苏省镇江市市区。1930年夏,毕业于镇江私立润商学校(小学)。1933年夏,毕业于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初中部。1936年夏,毕业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高中部。1936年至1937年,在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机械工程学院读书。1938年3月至1940年8月,在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系读书,得工学学士学位(院址当时是在湖南湘潭、湘乡杨家滩及贵州福泉)。1940年9月至1942年3月,在华北水利委员会任练习工程员及助理工程师,会址重庆南岸放牛坪。1942年5月至1945年5月,在宝天铁路工程局任工务员,局址甘肃天水。1945年6月至1946年7月,通过美国对华《租借法案》的安排,在美国伊利铁路公司(公司设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实习,并曾在林肯电气公司(也在克利夫兰市)学习焊接工程。1946年9月至1948年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工务科,任技士。1949年3月至1951年夏,在国立唐山工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任副教授(注:1949年3月至6月,工学院处在暂迁上海状态,6月乃返回唐山)。1951年8月至1971年,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任教授。1972年至今,在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之前,在峨眉;其后,在成都)任教授。1993年,退休。行政职务、学会及咨询工作:1956至1971年,唐山铁道学院桥梁教研室主任。1972至1986年,西南交通大学桥梁教研室主任。1978至1982年,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系副主任。1981至1985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土木工程卷编委会委员,桥梁分支主编。1983至1988年,任中国铁路桥梁史编委会委员。1985至1988年,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务委员会主任,名誉社长。1986年,铁道部铁路桥梁工程科技情报中心,聘为顾问。1978至1993年,中国铁道学会第一至第三届铁道工程学会(1988年之前为委员会)委员。1978至1995年,铁道工程学会桥梁工程委员会(1988年之前为学组)第一至第三届副主任委员(1988年之前为副组长)。1979至1995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一届(1985年之前)为副理事长,第二届(1990年之前)为理事,第三届(1995年之前)为名誉理事。1984至1989年,中国钢结构协会第一届理事。1985年至今,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三届(1996年起)聘为荣誉理事,并被接纳为协会会员(1997年4月)。1985年6月,广东省交通厅聘为洛溪大桥建设技术顾问组长(该桥于1988年建成)。1990年和1994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两次聘为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每次聘期3年)。1991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聘为广东汕头海湾大桥技术顾问组副组长(该桥于1995年建成)。1992年,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聘为广东虎门大桥技术顾问组顾问(该桥于1997年建成)。199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聘为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顾问(该桥将于1999年建成)。1997年,广东省交通厅、珠海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伶仃洋大桥建设指挥部聘为广东伶仃洋大桥工程顾问委员会顾问。党派关系,社会工作:1956年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在唐山铁道学院支部入盟,1983年后转至四川);1983年至1992年,盟西南交大支部主委;1984至1993年,盟四川省委第五及第六届委员;1988至1993年,盟四川省第六届委员会常委;1993年至今,盟四川省第七、第八届委员会顾问。1981年起,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77至1993年,政协四川省委第四至第六届委员;1983至1993年,政协四川省委第五和第六届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