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1950年辽宁省西丰建立了第一个国营鹿场——振兴鹿场,仅有鹿75头。1952年吉林省在吉林市、辉南、东丰、辽源、双阳、伊通等地建立了十几个国营鹿场,有鹿1900头,年产鹿茸350kg,平均单产0.35kg。之后黑龙江、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地相继开展养鹿。主要饲养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养鹿业从此兴旺发达起来。(二)中国养鹿业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四十余年,养鹿业从小到大得到全面发展。养鹿业为我国医药、食品工业和出口换汇做出了一定贡献。现在全国有国营鹿场、集体鹿场和个体养鹿场约上万个,遍布全国各地。大型鹿场存栏鹿2500~3000头;小型鹿场存栏鹿十几头到几百头。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山西、四川、京、津等省市以饲养梅花鹿为主;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以饲养马鹿为主,青海、甘肃还饲养部分白唇鹿,云南、广西及台湾省区饲养水鹿和梅花鹿。总数达40万头,年产鹿茸100t左右,成品茸单产各地差异较大,吉林、辽宁西丰梅花鹿鹿茸最高单产达1.2~1.3kg以上,马鹿茸单产达2.5~3kg。但有的地区梅花鹿茸单产低于0.65kg,马鹿茸单产尚不到1.0kg,各地生产水平不一,发展潜力很大。我国养鹿业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六十年代,是养鹿业大发展阶段。全国各地纷纷由吉林、辽宁引人种鹿,梅花鹿种鹿售价高达每头2万元。之后内地又由新疆引入天山马鹿。由于重视鹿的繁殖,鹿的产仔率、成活率都很高。吉林省东丰县第一鹿场连续数年产仔率达100%或超100%,养鹿数量比建国初期成百倍增长,全国养鹿总数达20万头。70年代,是养鹿业稳定提高阶段。除注意鹿的繁殖之外,还注意了鹿的改良和品种选育,提高鹿茸产量和质量。加强了鹿的驯化和疫病防治,养鹿技术显著提高,养鹿条件不断完善,在生产上和科研上取得了显著成绩。80年代,是养鹿业经过短暂的滑坡之后再度发展阶段。由于国际鹿茸市场受到新西兰、前苏联等国的冲击,加之国内忽视了鹿茸的质量及其他原因,1981-1986年鹿茸滞销,养鹿出现亏损,导致大量捕杀母鹿和初生仔鹿,鹿存栏数量急剧下降,仅黑龙江省农垦系统1986年比1981年养鹿数量就减少80%。1987年鹿茸市价回升,从而激发了养鹿的积极性,尤其农民个体养鹿有了较大发展。吉林省双阳县1991年有13个乡52个村的162个社750户农民养鹿达万头,约占全县养鹿总数65%,养鹿业出现空前的大好形势。吉林省养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现有专业国营鹿场55个,兼营鹿场33个,集体鹿场和个体鹿场近千处。养鹿总数达16万余头,年产鹿茸40余t,占全国产量的40%。辽宁省仅西丰县现有鹿场29个,养鹿逾万头。清原县参茸场、新宾县朝阳林场鹿场、嘉禾种畜场鹿场等,由新疆引入天山马鹿,鲜茸最高单产已达8.5kg,超过前苏联谢巴林鹿场(8.0kg),并向东北各省输出大批种鹿,有力地促进了鹿的品种改良和鹿茸产量的提高。黑龙江省1956年开始养鹿,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2年有鹿场340个,养鹿总数达8.4万头,其中马鹿1.7万头,成为重要的马鹿茸出口基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盛产天山马鹿、塔里木马鹿和阿勒泰马鹿,60年代开始养鹿,有大型的国营鹿场和建设兵团鹿场及小型集体与个体鹿场200多个,主要饲养马鹿,达3万头,年产鹿茸15t,新疆马鹿茸大而嫩,深受国际市场欢迎。内蒙古养鹿业迅速发展,赤峰市巴林左旗乌兰坝与石棚沟林场养马鹿近1500头,成为内蒙古养鹿中心;山西省1957年开始养鹿,现有鹿场几十个,养鹿7000余头,其中山西省药物培植场养鹿1000余头;青海省祁连鹿场建于1965年,饲养的白唇鹿、梅花鹿和马鹿达700余头;山东、河北、京、津等地养鹿都有很大发展。北京药材公司昌平鹿场养鹿800余头。天津第六中药厂新兴养殖场,饲养梅花鹿、马鹿900余头,有力支援了本地区医药工业的发展。我国南方养鹿虽不如北方发达,但经过多年北鹿南养驯化,不论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上海都取得了成功并得到一定发展。四川省灌县鹿场有鹿1000多头;云南省腾冲鹿场、盈江鹿场饲养水鹿和梅花鹿800余头;西藏、海南70年代后期开始养鹿,由于收益大,养鹿场(点)不断增加。台湾梅花鹿是我国梅花鹿的一个亚种,可惜已经灭绝。台湾省70年代开始饲养水鹿和梅花鹿,全部是农民个体养鹿,高雄市农民已养梅花鹿3000余头。总之,我国养鹿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发展之快是前所未有的。现在农业、林业、农垦、畜牧、医疗卫生、商业外贸、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等都纷纷养鹿,形成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发展的养鹿新格局。(三)中国养鹿业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我国养鹿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生产管理,在鹿的生态、生理、遗传、繁育、饲料、饲养、鹿茸及其产品加工利用、鹿病防治等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有的已进入世界先进行例,为中国和世界养鹿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林仲凡(1986)、谢成侠(1986)、刘敦愿(1987)等从考古角度对鹿的资源利用、养鹿历史、生物学等方面进行考证。李怀志等(1979)对东北梅花鹿进行了考察,并依其外貌、生产力等不同划分为双阳、伊通、东丰、龙潭山、抚松等五个类型群。之后又有人对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坡鹿、驯鹿、驼鹿、麋鹿、毛冠鹿、狍鹿等从生态、繁殖、驯养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对鹿的驯养及产品利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鹿的生理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其中以血液生理学进展较快,梅花鹿、马鹿等血常规、生化指标、蛋白质多态性、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液蛋白电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测定,不仅填补了我国鹿类血液生理学研究的空白,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鹿的驯养、选育、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为疾病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鹿的遗传、繁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王宗仁等(1983)对14种(亚种)鹿的染色体组型、带型进行分析;俞秀璋等(1986)对东北马鹿、东北梅花鹿及其F1染色体进行分析,发现它们Ag-NoRs数目和位点相一致;G带、C带带型也很近似,这对鹿的分类及其进化中所处地位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在鹿的繁殖性能、数量遗传、杂种鹿遗传性状研究和精细胞联合复合体分析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鹿的纯种繁育、杂交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鹿的繁育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已培育成双阳梅花鹿品种、长白山梅花鹿品系、西丰梅花鹿品种和天山马鹿清原品系。本书前言前言中国是世界上养鹿最早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殷纣王在公元前11世纪中叶就建立“大三里、高千尺”的鹿台,这比世界其他养鹿较早的国家要早若干世纪。中国应用鹿茸于医疗保健也是世界上最早的。1973年湖南出土马王堆汉墓中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燔鹿角”的应用,那是公元168年。我国人民应用鹿茸及其他鹿产品医病健身早已形成传统和习惯。我国养鹿多采用圈养,也有采用围栏半散放饲养和与牛、羊一样的放牧饲养,少部分还采取系养。均以生产鹿茸为主要目的,这与国外以围栏半散放养、生产鹿肉为主的养鹿方式、目的显然不同。因此,饲养比较精细,技术处理比较周密,形成中国养鹿的特有风格。鹿主要产品是鹿茸,鹿茸具有生化复壮、改善人体各器官机能、抗疲劳抗衰老以及对多种疾病有医疗保健的作用。鹿的其他产品,如鹿的心、尾、胎、鞭、筋、肉、皮、角、血等,有的不但具有医疗保健作用,而且还是美味食品和工业原料;鹿茸还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出口1kg鹿茸可换回1.5t钢材、4t尿素、2t小麦,相当于出口2t大豆、4t玉米,因此,发展养鹿业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在旧中国主要是地主养鹿,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下,养鹿业得到迅速发展。早在50年代就建立了规模较大的国营鹿场和鹿的科学研究机构,在有关大专院校设立养鹿专业课,培养技术人材,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养鹿事业的发展。现在全国养鹿数量、鹿茸总产量、鹿茸单产已分别是建国初期的300多倍、900多倍和2.5倍多。中国广大的养鹿工作者、教学人员、医务工作者及科技人员,对鹿的生物学、生理学、鹿的养殖、鹿产品加工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科研上、生产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如双阳梅花鹿的培育、鹿的人工诱发生茸等科研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并撰写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和部分专著。这些都为本书的编著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有些方面如鹿茸、鹿的进化等,限于国内文献不足,本书也采用部分国外文献,但仍不失中国养鹿的特色。本书力求站在90年代科技发展高度,收集中国养鹿生产的最新理论和科研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养鹿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养鹿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中国养鹿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编著者们希望本书能为中国养鹿业的发展推波助澜。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有关领导、同行专家、学者们的大力帮助,养鹿专家、原中国农学会秘书长李怀志先生为本书作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董顾博士审校了鹿的起源进化部分,吉林省农垦参茸公司孙士千先生审校了绪论部分,特产研究所的孙业春、王文英、崔喜林,吉林农垦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张良友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贡献。内蒙古赤峰市乌兰坝鹿场董云祥场长,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天鹿特产实验场暴风良场长,吉林省四平市良种场李孝忠场长、崔尚勤副场长及辽宁省锦州师范学院徐香阁副教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本书是作者们利用科研、教学、生产、工作之余编著的。由于作者分散各地,工作繁忙,互校不够,加之水平有限,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赵世臻199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