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学概论》试图从特征、起源、分类、演变、作用、结集评论和影响等方面入手,在梳理、评骘前人有关见解的同时,对传统的赋学作一系统的理论性的阐述。与以往论者大多辞、赋不分,视屈原辞作为赋不同,《赋学概论》论赋,辨体首严辞、赋异体之辨,坚守屈辞非赋之说,而仅以“辞赋”作为赋体在最初阶段受有各种说辞(尤其是俳词)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类型名称;溯源亦仅以现存最早的赋作所呈现的体式特征为依据,追寻赋体亦诗亦文、非诗非文的渊源所自;分类则列举异同,评析得失,以“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樵《通志·校雠略》)为分赋成“诗体”和“文体”两大类的原则。在具体探讨赋体的历史演变时,本书主张把以宋玉、司马相如为代表的辞赋视为赋之所以区别于诗文而独立成为一种文体的正体,而把以后各种类型的赋都看作赋体在受诗或文不同影响下产生的变体形式。论述一般采用横截法,即从正名、体形、用韵、句式和流变诸方面,去展示和研究它们的发展状况,如书中第四章中的《辞赋》和《骚赋》两节所示;但有时也采用顺叙法,即从某类赋的酝酿、初成、积渐、臻极、新变等各个阶段,去反映和探究它们的体式演变,如《俳赋》一节即如此;有时则兼用两法,如第五章中的《律赋》一节,就先用顺叙法陈其演变大势,再用横截法剖其体式特点。这些方法在书中的交替使用,目的无非是便于明确、清晰地表述见解、把握对象;而有时也为了对于前人的有关疏失有所补益。如现代学者对律赋大多注意不够,所论往往草率粗疏,本书因此有意详之;又如历史上对俗赋和后起的白话赋少有论及,本书则特设一节专门论之。本书第六章追踪了赋在长期封建社会中所起的娱乐、政治、社交和传世等作用,指出它之所以在历代都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原因即在于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尽管赋的政治效应(尤其是述颂功德)一再为统治者和儒家所反复强调,但它在社交和传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最现实、最具影响的。以往研究对赋的艺术贡献关注不多,近来虽有改观,却又往往零敲碎打,缺乏系统的考察。为了弥补这一点,本书第八章分题材、手法和形式三节,就赋在艺术上对诗歌、词曲、散文、戏剧和小说创作曾发生的影响,作了一些力求全面的探索。由此既可见赋家赋作对中国古代各类文体创作的广泛沾溉,同时也能反映出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的重要地位。与上述这些内容相应,本书第七章集中介绍和评述了历史上赋的一些主要的合集、专集、散见的赋论和赋话专著,这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赋学的历史面貌,而且能为这门古老学问的更新提供某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