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在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贡献:1.对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范畴及其与人寿保险的区别进行了准确的界定。我国近年来养老保险的概念一度比较混乱,对于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和指导实际工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部著作从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对养老保险的概念及其与人寿保险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严格的考证。2.详细分析了养老保险的再分配特性。养老保险本身就是一种再分配过程,有人“吃点亏”,有人“占点便宜”是正常现象,体现了养老保险的社会互助作用和收入再分配功能。认识到这一点,使民众和各部门、各个利益集团接受这一点,对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本著作对代际和代内再分配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并用定量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人口变量对代际和代内再分配的影响。3.对几个重要的人口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就业时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迁移与流动对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这在国内人口学界尚属首次,是一项开拓性工作。4.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水平与结构的研究方面,从理论上确定了制定合理工资替代率的原则;并通过比较分析,探讨怎样的待遇结构和基金模式,才能使养老保险对财政的压力最小;讨论了退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问题。5.提出养老保险成熟期的概念,从人口生命周期和养老保险基金平衡两个方面估算成熟期的时间长度,并回答了从养老保险的初始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政府的责任问题。这是一个较为敏感的实际问题,作者并不是人云亦云,其结论是建立在严肃的理论分析基础上的。6.对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式养老保险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了这种退休保障模式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缺欠,以及它在未来人口、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出了深刻的分析。本文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建议方案。7.本文首先提出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的条件下,开展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然后剖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模式的特性,指明了它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差别,探讨了在人口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养老保险体系的衔接,揭示了农村养老保险模式的有利和不利的方面以及需要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