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学术,一代有一代之学人。学术所依托者,学人也。学人须由学殖养成,非纯由天资铸就。学殖者渐,天资者顿,而学术的规律是“渐”的。基于这个“渐”的规律,出版人便有义务在当代学术的积累与整理上做一份工作,以助成学术之进步。这是我们出版此丛书的初衷。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来,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批新学人。他们大多有过对社会动乱与变革的体察,受过“西风”渐欲迷人眼的种种思潮的冲激,有过放眼望洋的蹈厉,亦有过躲进小楼的沉潜。他们在80年代初崭露头角,继而渐趋成熟。90年代以来,这批学人更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新世纪的学术前景作了从容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就有理由期望他们在步入下一个世纪的时候,成为新世纪通博的学术大家。这样的大家是现代化中国所迫切需要的。因为一个民族,在其步入现代化的时候,倘不能对自身的存在作出健全、合理的解释与肯定,那便是崩溃的开始。学人的使命,究其根本正在于作出这样的解释与肯定。我们不能在拥有了技术之后却失去了精神。这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是可堪忧心的问题。“跨世纪”只是一个象征的说法,并不是说未被列入“跨世纪”的人就无权迈进下世纪的门槛。“跨世纪”只是意味着,我们对新世纪中国文化的昌明与辉煌有着多么热切的期许,以及基于这热切期许而履行的对中国文化建设重任的自觉的肩负。没有这样的自觉,便没有迎接新世纪的真正准备,也就没有了开创未来的现实基础。丛书收入的,都是人文科学研究者的著述,我们想:人类存在的价值,其终极尤须以人文的尺度来衡估。90年代的沉潜,也许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已进入了一个转型期,这样的转型是承前、也是启后。在这个重要的时期,我们出版这套“跨世纪学人文存”,旨在尽我们的薄力,倡学术之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