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

定 价:¥100.00

作 者: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现代史 中国

ISBN: 9787208029484 出版时间: 1999-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0cm 页数: 1808 字数:  

内容简介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相当的年轻,但其源起,却可溯及人类思想的萌芽期。18世纪之前的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古希腊和中国哲学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官能心理学家、科学革命时期的机械论者等著述之中。到了18~19世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若干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联想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进化论、科学边缘的研究和实验生理学等,加速驱动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供了基础。然而,心理科学的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回顾一下心理科学在这百年间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心理科学自身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天的研究提供比较的范本,而且可以为21世纪心理科学的基本走向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使心理科学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出版“20世纪心理学通览’’的目的就在于此。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通史(第十二卷 近代后编)》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第一节 档案
第二节 资料丛刊
第三节 报纸
第四节 期刊
第五节 口述史料
第六节 人物研究史料
第七节 方志和外文史料
第二章 研究概况
第一节 学科发展概述
第二节 主要研究成果
第三节 学术观点与问题讨论举要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乙编 综述
第一章 近代世界历史进程向中国提出来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
第三章 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的纷陈和人民的历史的选择
第四章 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和政治斗争规律的显现
第五章 国民党南京政权独裁统治的确立
第一节 政治上的独裁统治
第二节 对外政策
第三节 农工政策
第四节 与各派反共势力的妥协
第五节 国民党一党专政理论的确立和政治体制的初步建立
第六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
第一节 中共对中国出路问题反思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中共反思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一节 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
第二节 改组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三节 人权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四节 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
第八章 中原大战及其结局
第一节 中原大战前的争斗与战争
第二节 中原大战
第三节 中原大战的后果
第九章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及各政派的实际反应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
第二节 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第三节 中共对历史发展主流的旁向和对革命中心任务的偏离
第四节 中间政派面向中国历史的中心任务
第十章 国内各种政治力量在抗日问题上的汇流
第一节 中间集团积极推动团结抗日民主进程
第二节 中共政策的转变
第三节 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第四节 各派政治力量汇流后新形势下的政治斗争
第十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总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一个战争
第二节 两个战场
第三节 三种政权
第十二章 欧洲战争、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先后爆发与国共两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世界战略的变化
第十三章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两党代表的政治力量的消长
第一节 国民党政治地位的降低
第二节 共产党政治地位的提高
第十四章 世界战局的根本转变和各党派对建国主张的阐发
第一节 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
第二节 共产党的建国主张
第三节 国民党的建国主张
第十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第十六章 一个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和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节 短暂的特殊历史时期
第二节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第十七章 中间路线的破产和“南北朝”的幻灭
第一节 中间路线的主张及其破产
第二节 “南北朝”议论的出现及幻灭
第三节 中间派政治地位的变化
第十八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节 国民党南京政权的覆灭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第十九章 三十年的基本总结:三条路线、两种斗争、一个结局
丙编 典志
第一章 农业和农业科技
第一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起步
第二节 农业分支学科研究的开展和近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形成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农业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农业逐渐恢复
第二章 工业工程技术
第一节 土木工程
第二节 能源
第三节 冶金
第四节 交通
第五节 其他重工业
第六节 轻工业
第三章 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第二节 私有土地的继承与转移
第三节 农村的租佃关系
第四节 农村土地的经营问题
第五节 改革土地制度的种种主张与斗争
第四章 外国对华投资
第一节 近代中国外国投资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外国在华投资的国别、地区及投向结构
第三节 外国对华投资的性质和作用
第五章 国家垄断资本
第一节 官僚资本的缘起及最初形态
第二节 官僚资本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从金融垄断发展到国家产业垄断
第四节 战后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第五节 官僚资本的崩溃
第六章 民族资本
第一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1920年民族资本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1921年至1936年的民族资要状况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的厄运
第四节 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的困境
第七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崭新的经济形式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纲领和政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壮大
第八章 北洋政府的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 宪法
第二节 中央机构
第三节 地方行政机构
第四节 官制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 立法机构和立法制度
第二节 行政机构和行政制度
第三节 军事机构和军事制度
第四节 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
第五节 考试机构和文官制度
第六节 监察机构和监察制度
第七节 地方机构和地方制度
第八节 国民大会和总统制度
第十章 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第一节 红色政权的机构和制度
第二节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政权机构和制度
第十一章 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
第一节 沦陷区伪政权的出现
第二节 汪精卫投敌与日本关于成立“新中央政府”的方针
第三节 汪精卫国民政府的僭立
第四节 “国交”高速谈判与日本对伪府的承认
第五节 日本对伪府的强化
第六节 向英美宣战与伪府机构的调整
第七节 汪精卫毙命日本,陈公博代理伪府主席
第八节 汪伪政权的灭亡
丁编 传记
第一章 毛泽东
第二章 周恩来
第三章 刘少奇
第四章 朱德
第五章 李大钊
第六章 瞿秋白
第七章 李立三
第八章 张闻天
第九章 宋庆龄
第十章 陈独秀
第十一章 王明
第十二章 蒋介石
第十三章 胡汉民
第十四章 孔祥熙
第十五章 宋子文
第十六章 张群
第十七章 何应钦
第十八章 李宗仁 白崇禧
第十九章 曹锟 吴佩孚
第二十章 段祺瑞
第二十一章 张作霖
第二十二章 孙传芳
第二十三章 阎锡山
第二十四章 邓演达
第二十五章 李济深
第二十六章 冯玉祥
第二十七章 张澜
第二十八章 黄炎培
第二十九章 沈钧儒
第三十章 谭平山
第三十一章 章伯钧
第三十二章 罗隆基
第三十三章 张君劢
第三十四章 陈嘉庚
第三十五章 汪兆铭(精卫)
第三十六章 虞洽卿
第三十七章 荣宗敬 荣德生
第三十八章 范旭东
第三十九章 蔡元培
第四十章 胡适
第四十一章 梁漱溟
第四十二章 郭沫若
第四十三章 邹韬奋
第四十四章 陶行知
第四十五章 冯友兰
第四十六章 张东荪
第四十七章 李四光
第四十八章 华罗庚
第四十九章 鲁迅
第五十章 沈雁冰(茅盾)
第五十一章 徐悲鸿
第五十二章 齐白石
第五十三章 梅兰芳
第五十四章 周信芳
第五十五章 数学
第一节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数学教育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的中外数学交流
第三节 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数学研究成就
第四节 中国数学会和中研院数学研究所
第五十六章 天文学
第一节 天文研究机构概观
第二节 近代天文教育工作的进展
第三节 中国天文学会
第四节 日食观测
第五节 天文研究工作概况
第五十七章 气象学
第一节 气象观测网建设和技术进步
第二节 外国人所设的气象台站
第三节 延安的气象事业
第四节 科学研究成就
第五十八章 物理学
第一节 物理学教育
第二节 物理学研究
第三节 中国物理学会
第五十九章 化学
第一节 化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学术机构与出版物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上斗叶名词术语的厘订
第四节 分支学科的建立
第六十章 地学
第一节 留学生与近人地学思想的传入
第二节 地学团体、机构与地学刊物
第三节 近代高等地学教育
第四节 中国近代地学的主要成就
第六十一章 生物学
第一节 生物学教育的进步
第二节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第三节 学术团体
第六十二章 医药学
第一节 西医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节 中医兴废之争
第三节 传统中医在限制中的缓慢发展
第四节 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
第六十三章 科技社团与科研机构
第一节 科技社团
第二节 科研机构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