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
一 中华武德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二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轨迹
三 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 研究中华武德史的意义
第一编 初萌与奠基
第一章 华夏民族的崛起与中华武德的初萌
一 部落归并战争与华夏民族的奠基
二 武德意识的产生与军人价值意识的初醒
三 夏、商、周的更替与军事伦理文化的勃发
第二章 管仲贵人贵德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的军人价值观
二“竞于德”而“不竞于兵”的战争伦理观
三“赏罚有信”的将德标准论
第三章 老子以“守柔”为宏旨的“慈战”观
一“不以兵强天下”说
二 军事“守柔”主义
第四章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足兵”说
二“慎战”说
三“征伐自天子出”的“仁战”标准论
四“仁战”说的真正精髓所在
第五章 孙子与中国古典军事伦理思想的奠基
一 军事仁本伦理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源流
二 以“安国保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
三 以“五德”为纲的将帅修养论
四 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
五 “君命有所不受”的道德选择方针
六 “合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方略
七 “众陷于害”的战场道德环境效应说
第六章《春秋》三传中的武德是非之辨
一 楚庄王的武德人格及其“止戈为武”说
二 宋襄公“仁义”战法之辨难
三 “向戌弭兵”的是非之争
四 战道观的冲突与嬗变
第二编 争鸣盛世
第七章 墨子以“非攻”为核心的义战观
一 “非攻”说的社会伦理基础
二 “非攻”说的军事伦理内涵
第八章 吴起的武德人格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一 吴起的武德人格特征
二 “举顺天人”的义战观
三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国防伦理观
四 “良将”德行论
第九章 孙膑对孙武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战胜而强立”的军人价值观
二 “人为贵”的治军原则
第十章《商君书》的“农战”“去战”“劝战”之道
一 “农战”兴国的增殖型国防价值论
二 “以战去战”的战争伦理观
三 “壹赏、壹刑、壹教”的劝战之道
第十一章 孟子的“仁战”说
一 “吊民伐罪”的“仁战”标准
二 “仁人无敌于天下”说
第十二章 荀子对儒家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 “王霸合一”的安国方略
二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
三 “隆礼”教战和以“利”养“礼”
四 “顺命为上”的军事道德律令
第十三章《尉缭子》的义战观和治军之道
一 “伐暴乱而定仁义”的义战观
二 先明礼后刑赏的治军之道
三 “必从己先”的将帅修养说
第十四章《司马法》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 “仁本”主义的战争观
二 以“礼”为核心的治军之道
三 将帅武德修养论
第十五章《六韬》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 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
二 “利”而“服”之的义战观
三 “五材十过”的论将之道
四 “存劝示惩”的赏罚论
第三编 在融合中发展
第十六章《吕氏春秋》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 “先德后武”的上德顺民适威说
二 “义兵之为天下良药”说
第十七章 陈胜、吴广的武德情结
一 “揭竿而起”的伦理基础
二 “大楚兴,陈胜王”的得中之失
第十八章 刘邦、项羽武德人格比较
一 项羽的武德人格之失
二 刘邦的武德人格之得
第十九章 两汉名将的武功与武德
一 韩信的“叛”与“忠”
二 李广为将之道的“成”与“败”
三 卫青和霍去病的武德精神
四 马援的武德情怀
第二十章《黄石公三略》的军事伦理思想
一 “得干”、“收本”的安邦定国之道
二 “崇礼”、“重禄”的“用兵之要”
三 以“五德”、“十二能”、“八祸”、“四明诫”为核心
武德规范体系
四 “刚柔相济”、“正已化人”的武德人格修身目标
第二十一章 曹操的武德实践
一 强兵足食,安国利民
二 内抑豪强,外御边敌
三 善俘安降,和军恤士
四 严于律己,守于节俭
第二十二章 诸葛亮的武德情操和将德论
一 “鞠躬尽瘁”、“以身殉国”的忠贞气节
二 将帅武德修养说
三 选将任贤之道
第四编 由衰微走向复兴
第二十三章 唐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一《李靖兵法》与《李卫公问对》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二《太白阴经》的“存亡在德”说和“贵和重人”思想
三《长短经》的“五兵”分野说和“道德方略”论
第二十四章 北宋初期的国防伦理冲突与宋太祖的
武德观
一“黄袍加身”的武德意义
二 宋太祖国防伦理冲突中的决策性选择
第二十五章 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岳飞
的武德风范
一“靖康之耻”与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
二 岳飞的武德人格及其武德治军实践
第二十六章 南宋的灭亡与文天祥的“儒将”气节
一 宋蒙之战的伦理本质
二 文天祥的爱国气节与他的忠烈诗魂
第二十七章 宋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一 《虎铃经》的“人将”正身说和“先胜”之术
二 《权书》的“用仁济义之术”
三《翠微北征录》的“和议”献策和“戒饬将帅之道”
第二十八章 戚继光的国防伦理精神及其武德教育
思想
一 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军旅生涯
二 戚继光的军旅人生观和“戚家军”的武德风貌
三 戚继光的武德教育思想
第二十九章 郑成功的军事爱国实践及其道德两难
选择
一 抗清斗争中的民族气节与忠孝两难选择
二 保民爱国——受诏的根本宗旨
三 收复台湾的道德意义
第三十章 明代兵书及其军事伦理思想
一 《阵纪》的“选练至精”说和“庸将败德”论
二 《投笔肤谈》“以谋为本”的武德方针和“将贤”标
准
三 《草庐经略》的为将立身“五德”说
四 《兵经》的“辑睦”“德胜”和正军方略
第五编 同化·退化·转化
第三十一章 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武德
一 努尔哈赤的武德实践精神
二 皇太极的武德人格特征
第三十二章 以反帝爱国为核心的中华武德新文化
的诞生
一 林则徐、魏源的国防伦理观
二 鸦片战争后反帝保华的国防英雄主义
第三十三章 太平天国对农民起义军武德的继承与
发展
一 以夺权安民为核心的军事伦理观
二 以宗教迷信为手段的军事功利主义
三 反帝爱国的民族气节
四 洪秀全等人的武德人格
五 太平天国失败的伦理归因
第三十四章 孙中山对中华武德文化的创新
一 论军队的“灵魂”
二 论军人“精神之要素”
三 论军官的“精神品性”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