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南郭竽声:张中行自选集

南郭竽声:张中行自选集

南郭竽声:张中行自选集

定 价:¥19.50

作 者: 张中行著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世纪学人文丛
标 签: 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2826698 出版时间: 1998-10-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1cm 页数: 510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由呱呱坠地说起。遗憾也罢,不遗憾也罢,我未能有幸生在书香门第,因而就不能写王引之《经义述闻》那样的书;还不只我没闻过,就我及见的人说,祖父一辈和父亲一辈都没闻过。家庭是京、津间一个农户,虽然不至缺衣少食,却连四书、五经也没有。到我该读蒙书的时候,三味书屋式的私塾已经几乎绝迹,只好顺应时势,入镇立的新式学堂。读的不再是三、百、千,而是共和国教科书。国文是重点课,开卷第一回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比下一代的“大狗叫,小狗跳”死板得多。时代不同,据说总是越变越好。是否真值得这样乐观,我不知道;但不同确是不错,大不同是:现在一再呼吁甚至下令减轻学生负担,我们那时候却苦于无事可做。忝为学生,正当的消闲之法是找点书看。学校没有图书馆,镇上也没有;又不像江南,多有藏书之家,可以走宋濂的路,借书看。但那时候的农村有个优越条件,是不入流的“小说家者流”颇为流行,譬如这一家有《济公传》,那一家有《小五义》,就可以交换着看。于是,根据生物,为了活,最能适应或将就的原理,就东家借,西家换,大量地看旧小说。现在回想,除了《红楼梦》《金瓶梅》之外,通行而大家熟知的,历史,侠义,神魔,公案,才子佳人,各类的,不分文白,绝大部分是石印的小本本,几乎都看了。有的,如《聊斋志异》《三国演义》《镜花缘》等,觉得特别有意思,还不只看一遍。这样盲人骑瞎马地乱读;连续几年,现在问,得失如何?失难说,因为“不如怎样怎样”是空想,不可能的事,不管也罢。只说得(当然是用书呆子的眼看出来的),如果教训也算,可以凑成三种。一种是初步养成读书习惯,后来略发展,成为不以读书为苦,再发展,成为以眼前无书为苦。另一种是学了些笔下的语言,比如自己有点什么情意想表达,用白,用文,都像是不很费力。还有一种是教训。古人说,诗穷(多指不能腾达)而后工。我想可以扩而充之,说书也是穷(多指财货少)而后能读。专说我的幼年,依普通农家的传统,是衣仅可蔽体,食仅可充腹。娱乐呢,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家里一件玩具也没有,冬闲的时候,男顽童聚在一起,只能用碎瓦片、断树枝做投掷、撞击的游戏。这很单调,而精力有余,只好谋消磨之道,于是找到最合用的,书。何以最合用?因为可以供神游,而且长时间。总之,因为穷,就读了不少。现在,也可算作进步之一桩吧,不要说幼儿园,就是小家庭里,如果有小孩,也是玩具满坑满谷,据说其中还有电气发动、会唱会闹的。我老了,步伐慢,跟不上,总有杞人之忧,像这样富而好乐,还会有精力和兴趣读书吗?——不好再说下去,否则就要一反韩文公之道大作其《迎穷文》了。后记:编后记徐秀珊摘录:“仍以人生哲学为例,厚待人比整人好,为什么?答曰,因为快乐比痛苦好。一般人到此不问了,薛知微教授之流还会问,为什么?比如答复是快乐比痛苦有利于生活,惯于追根问底的人还会问,为什么利于生活就好?甚至更干脆,问,为什么生就比死好?显然,这答案只能终止于‘不知道’。”这节讨论人生目的的文字,摘自张中行先生的《我与读书》一文。这是一篇很具分量的文章,故而在张先生谈人生哲学的大作《顺生论》中作为代前言,而置于卷首。在张先生看来,在人生终极的大背景下,讨论人生目的,只能归结为“不知道”。但人类要生存,作为个体的人也要生存下去,解决的办法张先生认为还是中国老祖宗的办法:“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用张先生的话说“率性”也就是顺生,顺着天命的所定生存下去。天命抗不了,孔老夫子说“畏天命”,人类只有“顺”的一条道路。要“顺”而“又不明其所以然,所以就成为可怜”。从这个角度看,人类的存在是很可以悲悯的。但是,虽然如此,张先生又认为,作为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即便在存在的目的上很可以悲悯,因为只有一次,故而要格外地珍惜,“顺着天命的所定活下去……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反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而反思,体味人生。基于这种人生态度,故而张先生的文章,尤其是写人物的,格外流淌着一种悲天悯人之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先生笔端的人物,总是敬重的,伤感的,有一种幽远的哲思和力量。再摘:“再举一种半老而未掉牙的,是英国罗素在半个世纪前(1938年)著的《权力论》,199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友三的中译本。这本书量不大,主旨很简单,是一,权力是怎么回事以及表现的各种形式;二,容易滥用与可怕;三,如何节制。同《论法的精神》一样,其中所讲,我们未必尽信,但总是值得参考。值得参考,是因为,其一,他们所讲,是我们的经史子集里不讲的,只是为广见闻吧,也应该看看;其二,在生活与治道的大问题上,我们一贯是寄希望于善心,结果所得是画饼,而仍想活,并活得如意,就应该看看人家不问善心,在权上打算盘是怎么讲的;其三,人祸的苦难,绝大部分由权来,我们乞援于善心而想不到如何对付权,是空想,人家实际,如果所想对了,并有办法,就会使画饼变为真饼,实惠,为什么不尝尝呢?”这节关于社会的议论,引自张先生《月是异邦明》,张先生虽生于帝制,但思想并不颟顸、人云亦云,而是服膺于“五四”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这是张先生做人,也是他为文的一个鲜明基调。在这个基调的笼罩下,张先生的笔锋是犀利的,诸如对社会的腐败,中国人的陋习,当代迷信之风的复起以及各种沉渣的泛滥,张老均持一种清醒的批判态度,而毫不妥协。冷峻的科学精神与悲悯的人生态度,是解读张中行老人及其作品的两个基本原则。掌握了这两个原则,我想至少是可读出张先生作品中更深潜的东西。三约一年以前,山东教育出版社来人同张先生商量,出版他一本学术性散文的集子,张先生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愿意炒冷饭。后来,出版社的同志商之于我,我认为也未尝不可。理由仍简单,因为中国读书市场之大,在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没有读过张先生作品的人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加上出版社恳切的态度,实难拒之于门外。基于这个想法,我选编了这本张先生自谦为《南郭竿声》的选集。如同我在上面所谈的两个原则,选编的文章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学识的,再一部分是有关文学的,尤以写人与写物的为主。读张先生的这本选集,我想,细心的读者是会感受到冷峭的批判力量与悲悯的哲思的。语云:以蠡测海。对于张先生的精神与作品,假如通过我这一点微薄的劳动,而使读者确有所知,我也就感到满意了。1997年冬于北京西坝河本书前言自序记得还是今年年初,山东教育出版社的人来,约编一种三十万字的散文选本。近年来我很怕编印散文选本,因为旧货换新钱,必不免有骗读者之嫌。我说明此意,出版社的来人积极性不减,说他们策划的这套《世纪学人文丛》,言明只收能“体现作者学术思想、文化精神”的,与一般的散文选本不同,并且,学者如季羡林先生、金克木先生等都已慨然应允。季先生的学问和为人是我一向非常钦佩的,我想他的慨允,其中大概还有乡土之谊吧。若然,我的进和退就应该兼考虑这山东的乡土。说掏心窝子的话,对于山东的人文、风土,我是颇有好感的。还是举棋不定,只好把情况告诉在编写方面帮我很多的徐秀珊女士,请她决定进退。她多看“学人”和“学术”一些字,认为也无妨编这样一本。我说:“好,比如唱《空城计》,你演诸葛亮,我给你配老军。”其后她就动手选篇目,据她看,大如谈道理,小如谈人、地、杂物,都是与“学”有多多少少关联的,可谓实现了“不同”。她编,有如上城楼唱“我本是卧龙冈——”,我这老军就可以靠城墙安坐,岂不真“散淡”哉。想不到交稿时候又来了麻烦,一是要有作者的序,二是原定的共名(某某自选集)作废,要作者自己动脑筋锡以嘉名。前一个要求好办,可用《史通》说的“叙事”法,泛泛说说经过,至于如何选材、如何编排,那是重头戏,我演老军的可以不管。后一个要求,虽字数有限却很难办,因为既要与内容切合,又要简明雅驯。搜索枯肠多日而不得。最后是参那个“学”字,联系人家有我没有,忽而想到“滥竿充数”这个成语,才绝处逢生。为雅驯,这个成语要化,于是摇身一变就成为“南郭竿声”。南郭者,本不能吹竿之南郭处士也。至于此书吹出之声究竟是什么样子,估计徐秀珊女士的编后记会谈到,那就请到那里去看吧。张中行1997.4.

作者简介

暂缺《南郭竽声:张中行自选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自序
   一 我与读书
   二 关于读书明理
   三 何须蜀道问君平
   四 预知与因果关系
   五 月是异邦明
   六 易地则皆然
   七 评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
   八 读《汉书 苏武传》
   九 《洛阳伽蓝记》里的一点牢骚
   一○ 红学献疑
   一一 锦瑟无端
   一二 直言
   一三 聚讼礼赞
   一四 力与理
   一五 笑与泪
   一六 法治与史识
   一七 深钻与自己的
   一八 关于反观乎己
   一九 演史须知史
   二○ 读《诗》偶论
   二一汉晋诗点滴
   二二 诗词中事的显与隐
   二三 不过横塘路
   二四 散文的领域
   二五 举重若轻
   二六 复杨呈建
   二七 红楼点滴(一)
   二八红楼点滴(二)
   二九 留退笔
   三○白祭文之类
   三 归
   三二书
   三三 日记
   三四 先后两闺秀
   三五 闺秀小楷·
   三六 芸编旧影
   三七 砚田漫步
   三八 城
   三九 桥
   四○ 窗
   四一 灯
   四一 镜
   四三 辜鸿铭
   四四 熊十力
   四五 梁漱溟
   四六 刘叔雅
   四七 叶圣陶
   四八 老温德
   四九 废名
   五○ 顾羡季
   五一 俞平伯
   五二 启功
   五三 陈保之
   五四 韩文佑
   五五 孙以梯
   五六 诗人南星
   五七 钟叔河
   五八 张守义
   五九 柳如是
   六○ 小胖子
   六一 赵丽雅
   六二 由酒家到商周遗址
   六三 伊滨访古
   六四 晋游述感
   六五 同访通县张家湾
   六六 北大图书馆
   六七 《史记》妙笔三例
   六八 读《滹南遗老集》
   六九 《启功韵语》读后
   七○ 天涯芳草
   七一 一本译著的失而复得
   七二 为魏公藏拙
   七三 《论语别裁》一瞥
   七四 《明清文人清言集》序
   七五 《中华文化怪杰列传》序
   七六 《梅娘小说散文集》序
   七七 《张中行小品》自序
   七八 《桑榆自语》自序
   七九 《写真集》自序
   八○ 《阅微草堂砚谱》再版跋
    编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