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史学理论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要

中国史学史纲要

定 价:¥20.00

作 者: 宋衍申主编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史学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208930 出版时间: 1992-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425页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王者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史学史纲要》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史学的产生/1
第一节 史学的萌芽/1
一 史?历史·史学/1
二 口叙史事和三代史诗/4
三 史官·档案·编年记/6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史学著作——《春秋》/11
一 《春秋》诞生的历史条件/11
二 孔子生平及其与《春秋》的关系/13
三 《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14
第三节 战国时期史学领域的拓宽/15
一 战国时期文化的特点/15
二 完备的编年史书《左传》/16
三 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20
四 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24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奠定/28
第一节 秦汉社会与史学/28
一 秦朝社会与史学/28
二 汉初社会与文化特色/30
三 汉初史学/33
四 纪传体史书的兴起/35
五 两汉的史家与史学/37
第二节 司马迁与《史记》/38
一 司马迁生平/38
二 《史记》撰述宗旨与体例/40
三 《史记》在史学史上的地位/42
第三节 封建正统史学的确立——《汉书》的诞生/47
一 班氏修《汉书》/47
二 《汉书》的正统观/48
三 《汉书》的成就/51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55
一 政府对修史的重视/55
二 刘向、刘歆的学术贡献/57
三 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59
四 荀悦《汉纪》的修撰/60
第三章 封建史学的初步发展/63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发展/63
一 封建史学发展的表现/63
二 封建史学发展的原因/66
第二节 纪传体史书与编年体史书竞相发展/70
一 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70
二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72
三 陈寿与《三国志》/75
四 范晔与《后汉书》/77
五 《宋书》·《南齐书》·《魏书》/79
第三节 史学领域的扩展/84
一 《文心雕龙·史传》/84
二 古史的新撰/85
三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学/87
四 谱学/90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成熟/93
第一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93
一 隋朝禁绝私修国史/93
二 唐初设史馆/94
三 起居注、实录、国史的修撰/96
四 八部“正史”的修撰/100
五 五代的实录和《旧唐书》/115
第二节 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刘知畿的《史通》/118
一 刘知畿生平/118
二 《史通》的内容/122
三 刘知畿的史学思想/124
第三节 典制体史书的创建/132
一 杜佑和《通典》/132
二 会要、会典和专门性典制体史书/142
第五章 封建史学的鼎盛/146
第一节 宋朝史学的繁荣及原因/146
一 宋朝史学的繁荣/146
二 宋朝史学繁荣的原因/148
第二节 纪传体“正史”的编修/149
一 《旧五代史》的修撰/149
二 《新唐书》、《新五代史》的修撰/151
三 欧阳修的史学思想/154
第三节 《资治通鉴》及其姊妹篇/156
一 司马光生平/156
二 《资治通鉴》诞生的条件/157
三 《资治通鉴》编修的助手及编修方法/159
四 《资治通鉴》的姊妹篇/160
五 《通鉴》学/162
六 司马光的史学思想/166
第四节 《通鉴纪事本末》与《通鉴纲目》/171
一 袁枢和《通鉴纪事本末》/172
二 纪事本末体在史学上的影响/175
三 《通鉴纲目》与纲目体史书/177
第五节 主通明变的《通志》/179
一 郑樵生平/179
二 《通志》的内容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180
三 郑樵的史学思想/183
第六节 辽金元史学概述/187
第七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191
一 对三史义例的争论/191
二 《宋史》的编修及特点/194
三 《辽史》的编修及特点/197
四 《金史》的编修及特点/199
第八节 官修和私修典制体史书/203
一 《经世大典》的修撰/203
二 《元典章》/204
三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205
第九节 地理著作和野史笔记的发展/209
一 《元一统志》/20g
二 游记·行记/210
三 辽、金、元私修诸史/212
四 辽、金、元人笔记文集/213
第六章 封建史学的衰微/216
第一节 明朝社会与史学概观/216
第二节 明朝官修史书/218
一 史馆制度/218
二 《元史》的编修/220
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铭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这些最早的档案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国王和贵族的活动。
甲骨文可称为历史记载的萌芽,因为其作者们已经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活动)四个记事要素了。如:“壬子卜,贞王田于脖,往来亡灾御。获鹿十二。”①后来发展起来的记事,也还是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事件)这四个要素。不过,甲骨文对时间的记载,往往并不完全清楚,有的只记了日而没有年月,有的开头记日,末尾记月、年,事件也缺乏关联。这反映了编年记的原始形式。
金文也比较重视时间的记载,年月日完全的要比甲骨文多,只是写法与甲骨文有些不同。如:《大盂鼎》在开端写“隹九月,王在宗周令盂”,而在结尾写“隹王廿又三祀”,这是先写月、写日,最后写年。又一种写法是一开头就写出年月日来,如:《颂鼎》所记“隹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官”。后来流行的编年体史书,都是《颂鼎》这种写法,直到今天我们的编年记事,也是先年、次月、再次日。这与有些国家和民族先日、次月、后年之序不同。
从字数上来看,甲骨片上的字不多,少者几个字,多者一百几十个字,金文则字数在百字上下的已不在少数,最多者达近500字,《毛公鼎铭》就有497个字。
金文和甲骨文比较,金文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表现在铭刻结尾常常见“其子子孙孙永宝用”等语。由甲骨文的无历史意识到金文的有历史意识,这是记事上一种质的飞跃。
我国现存最早的档案汇编就是《尚书》,据说孔子之时《书》有3000余篇,经孔子删定而为百篇,秦火后,传出的篇数更少了。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规律并展示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它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分支,也是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中最为发达的一个部分。因此,当我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寻求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的时候,致力于中国史学史研究就应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近百年逐渐发展建设起来的。但是,对史学得失的评论源远流长。一般来说,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对象主要是史家和史书。如是,则战国时代的孟轲,就应是我国最早的史书评论家了。《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这里的“王者之迹”是指西周的采风制度,周天子用这一办法去了解民俗民情,从而调整国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后来,天子卑弱,诸侯力争,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采风制度也随之逐渐瓦解。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笔者笔、削者削”而作《春秋》。所以,《春秋》是对《诗》作用的继承和发扬,孟轲是第一个对《春秋》这种作用评价的学者。


第一编 20年代文学(1917.1-1927.12)
第一章 文学史概况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新文学阵营与守旧派的论争
第三节 新文学社团的出现
第二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呐喊》与《彷徨》
第三节 《狂人日记》
第四节 《阿Q正传》
第五节 《故事新编》
第三章 小说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冰心的《超人》
第三节 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
第四节 郁达夫的《沉沦》
第五节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第四章 诗歌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胡逋的《尝试集》
第三节 冰心的《繁星》、《春水》
第四节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第五节 闻一多的《红烛》
第五章 郭沫若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女神》
第三节 历史剧《屈原》
第六章 2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鲁迅的《野草》
第三节 周作人的《乌篷船》
第四节 朱自清的《给亡妇》
第七章 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田汉的戏剧创作
第三节 丁西林的喜剧艺术
第二编30年代文学(1928.1-1937.7)
第八章 文学史概况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和“左联”的成立
第二节 左翼作家与不同文学思想的论战
第九章 茅盾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长篇小说《子夜》
第十章 老舍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第三节 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第十一章 巴金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长篇小说《家》
第三节 长篇小说《寒夜》
第十二章 沈从文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
第三节 《边城》
第十三章 其他小说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流派
第二节 萧红的《生死场》
第三节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第四节 艾芜的《山峡中》
第四章 现代都市文学的崛起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第三节 穆时英的《公墓》
第十五章 诗歌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臧克家的《老马》
第三节 戴望舒的《雨巷》
第四节 卞之琳的《断章》
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鲁迅的杂文
第三节 林语堂的小品文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成熟
第十七章 戏尉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曹禺的《雷雨》
第三节 曹禺的《原野》
第三编40年代文学(1937.7-1949.7)
第十八章 文学史概况
第一节 40年代文学的发展与分布
第二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三节 文学论争
第十九章 国统区小说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钱钟书与《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的《金锁记》
第四节 张天翼的《华威先生》
第五节 沙汀的“三记”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七月诗派
第四节 九叶诗派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戏剧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夏衍的剧作
第三节 陈白尘的《升官图》
第二十二章 解放区文学创作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
第三节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
参考书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