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3年上半年,中国出现了经济过热。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6月24日及时发出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在这个文件和其他有关文件的指导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实现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开创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这是难能可贵的,在国内外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软着陆”实现以后,中国经济走势如何?这是国内外都很关心的重大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针的指导下,1997年已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1998年和1999年的经济走势如何?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依据中共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1998年仍需继续实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方针,为此,除了深化改革和调整结构,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外,需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8%的目标。但在1997年下半年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不断深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逐步暴露并在加大;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销售不旺,以及通货紧缩主要是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都已开始出现。针对这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并实施了增加投入,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外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并在继续贯彻作为中长期政策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注意适时适度微调,推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8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动向已经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从过去几年着重抑制需求,促使经济降温或防止再次反弹,到着重刺激需求,防止经济下滑过多。上述各项政策在1998年得到了贯彻。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达28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9153亿元,增长6.8%;进出口总额达3240亿美元,下降0.4%。其中,出口1838亿美元,增长0.5%;进口1402亿美元,下降1.5%。进出口相抵后,顺差为436亿美元。在上述投资需求和净出口的拉动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9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这些成就是在国内外的困难条件下取得的,来之不易。这是由于:第一,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并不像原来预期的那样,在1997年底就见谷底,而是在继续深化,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也在逐步显露和扩大。1998年一季度出口增幅为13.2%,二季度下降到7.6%,而到年底增幅只有0.5%。第二,1998年全国有十几个省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使夏粮减产11%。据测算,这使国内生产总值减少0.4个百分点。第三,扩大内需等各项政策的实施完全落实也要经历一个过程。第四,从1993年以来,经济减速具有惯性作用。但是,在1998年具体情况下,实现了经济增长7.8%,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仍是非常难得的。影响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原因很多,不仅由于亚洲一些国家金融危机的继续深化,而且由于1998年7月以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水灾。这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给实现年增长目标带来了更大困难。还由于1998年通货紧缩的形势进一步显露出来。作为通货紧缩主要指标的产品价格指数全面持续回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了0.8%,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指数下降了4.6%。还要提到,另一项测算表明,仅就需求推动因素来看,在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8.8%中,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分别约占2.2、4.9和1.7个百分点。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实际增长6.8%,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多百分点:出口增长0.5%,增幅回落20.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集体和个体)增长14.1%,但外商、集体和个人投资比上年下降。据估计,消费和净出口在拉动1998年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将下降2.5%之多。在这种情况下,在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同时,增加投资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以来,在更积极的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多种力度相当大的措施。具体有:适当确定了MO、M1、M2的增长速度;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并分三次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以期增加商业银行贷款资金,鼓励其提供贷款;三次降低银行利率:恢复债券回购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缓解部分商业银行头寸短缺的矛盾等。如前所述,这些政策措施对促进199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货币政策尽管有财政政策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像任何事物一样,它也有局限性。一般来说,它在经济扩张时期遏制经济过热方面的作用较大,在经济紧缩时期制止经济下滑方面的作用较小,而且时滞长、见效慢。在中国当前金融企业和工商企业财务约束作用加大、大部分工业生产能力过剩、初级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市场竞争趋于激烈、资金供应相对宽裕等项条件下,在促进经济增长目标实现方面,单是依靠更积极的货币政策,很难及时充分奏效。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则有货币政策不可替代的优点。它在紧缩时期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较大,而且时滞短、见效快。这样,在推行更积极的货币政策的同时,着重加大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现力度,就显得突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必要的、及时的。据有关单位初步测算,这笔国债资金作用,大约可以带动银行增加配套贷款1000亿元。这2000亿元的投资可形成的最终需求,就可大力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这笔巨额投入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这一点,它对于改变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状况,调整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矛盾,以及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也都有重要作用。但要使这种投入确实发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必须使投资真正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严禁用于一般的加工项目,更不能用于加工项目的重复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也要选择建设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的项目;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项目公开招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工程监理制,要切实保证建设工程质量。这些措施的落实,需要加强宏观指导,但是,又要警惕由于行政管理权力的加强导致某些旧体制复归。1998年发生的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严重困难。但像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水灾也有二重性。水灾除了造成严重困难一面以外,又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救灾就要增加对于消费品和投资品(特别是住宅投资)的需求,缓解某些生产过剩,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在那些洪水淹没地区,为淘汰技术落后和生产过剩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为在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地区实行封山育林,制止生态平衡破坏,以及为合理规划农村住宅建设,节约土地,提供了机遇。尤为重要的是,在长时间的艰苦的抗洪斗争中,广大军民和干部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忘死的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民的爱国精神,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的席卷亿万群众的波澜壮阔的救灾运动,又使这种精神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必将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环境和条件看,中国7.8%的经济增长是在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影响两大严峻挑战下实现的。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仍能保持较快增长,与周边一些国家出现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形成鲜明对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1998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为2.2%。美国为3.6%,泰国经济下降8%,印尼下降15.3%,马来西亚下降7.5%,韩国下降7.0%,日本下降2.8%。而中国在过去的一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主要是由于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创造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进取,发挥了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999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是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很关心的重大问题,无非是三种可能。一是经济增速急剧下降,形成大滑坡局面;二是经济增速迅速反弹,再次走向过热;三是作为新一轮经济周期起点的1999年经济增速将缓慢攀升。一般预计是第三种可能较大。根据如下:作为中长期的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9年需要适时适度微调,推行更为积极的政策。1998年在这些政策特别是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上升。这是保证实现1998年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措施。当然,应该看到:1981年以来,中国发行了9000 多亿元国债,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国债余额为6000亿元左右,虽然这项余额以及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均处于较安全的范围内,但债务依存度和偿还率已经对财政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1998年采取的力度很大的增发国债的措施,只能是一定时期内的特殊政策,不宜长期采用。但在推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1999年仍有实施的空间。预计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率可以维持在20%左右。还要看到,1998年大幅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当大的部分也是需要在1999年实现的。这些就是1999年经济增幅比1998年有一定程度增长的最重要保证。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短期政策,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这项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否则,国家的财政和经济无法承受。从中长期看,我们仍然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由于1999年固定资产投资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约有30%要转化为消费支出),城乡人民收入还要提高,开拓农村市场和城市住宅市场也会取得进展,1999年消费需求会比1998年进一步增长。出口需求方面的变化将依存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亚洲一些陷入金融危机的国家,1999年开始经济复苏,那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果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和1998年发生的俄罗斯金融危机,以及日元的大幅度贬值继续发展,成为一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的序幕,那对中国出口需求将会产生比1998年更为不利的影响。如果这些危机的发展将导致本世纪30年代那样一次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那对中国出口需求的影响就更大了。但从当前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美国和欧盟各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他们1998年经济增长虽会减速,但还保持着增长的势头,因而第三个“如果”似乎不可能出现。前两个特别是第一个“如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不论是出现哪一个“如果”,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因而不会根本改变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以上各点是从当前中国宏观条件下在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需求拉动方面说的。就增加供给方面来说,1999年也将会有更有利的条件。中共十五大确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主体地位和实现形式以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出了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以及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等一整套方针。这些政策不仅为加快公有制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生产能力指出了正确的途径,而且大大拓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空间。199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就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特别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决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提出了基本指导方针。1998年以来进一步明确提出的发展小城镇战略和扶持小型企业战略,是发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1998年以来在产业结构调整(比如与煤炭管理体制改革相联系的煤炭业的调整,纺织业的压锭)、技术升级(如高新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提高)和产业集中度 提高(如许多重要家电产业的集中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并将进一步取得进展。1998年以来进一步突出的部分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缓解,为1999年经济增速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此外,还要提到:1998年的物价负增长,将对1999年经济增速可能带来的物价上涨起缓冲作用。所以,无论在需求或供给方面,1999年均具有提高经济增速的条件。这些都是从实证方面说的。从理论上来说,中国从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来,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择其要者有:一是改革开放效应。这个效应在过去20年已经得到很大的发挥,但远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而且,由于认识在不断发展,改革政策在不断完善,改革实践在不断深化,这个效应还会进一步大大增强。二是经济成长阶段效应。中国从本世纪80年代起的一个长时期内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三是经济全球化效应。从1997年7月亚洲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增长负面影响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主要的。四是知识经济开始到来的时代效应。在一个长时期内,这种正面效应都将趋于增长。五是相对的国际和平环境效应。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后更是这样。就1999年经济增速提高来说,还要加上一重效应:从1998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提高开始,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实际上已经启动,而1999年正是处于这种启动阶段。这可以称之为新的经济周期升温阶段效应。以上五种效应,不仅对1999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防止经济再次过热或经济滑坡。但在贯彻既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条件下,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防止的。这样说,也并不意味1999年经济快速发展不存在困难。恰恰相反,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有些困难还是相当严重的。诸如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乡镇企业增速下滑很大;经济秩序比较混乱: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缓慢,地区结构趋同,企业组织“大而全”、“小而全”,企业规模不经济,产业集中度低;经济效益继续下滑;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正在显露并在发展;就业问题尖锐;伴随亚洲一些国家金融危机的深化和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国际上也面临着更大挑战。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已具备了克服困难的很多有利条件。除了上面所说的1998年以来采取的扩大内需等政策措施的效应正在进一步发挥,国内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外,中国的外贸储备和外汇储备比较充裕;我们逐步积累了在新形势下正确进行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经验和方法;中国政治、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改革逐步深化,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好的环境。所以,对中国1999年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来说,是应当充满信心的。中国1999年的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要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落实好已经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国内需求,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稳定和加强农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主要应把握好五点:一是立足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二是继续落实好1998年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配合以适度的货币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四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能因为遇到眼前的暂时困难而有丝毫放松:五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加强引进外资工作,确保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