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说明当代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世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形成了始料不及的结果。然而,世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发展变化?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发展变化?这是人所关注的大问题。本教材就是力求简要而实事求是地回答这些问题,以期使人读后能汲取宝贵的教益,更加了解世界,了解我国所处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了解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了解我们青年一代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艰巨任务,以振奋精神,满怀信心地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学好这门课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正确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应当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有了较快的发展,其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政治体制和统治手段进行了较明显的调整。也应看到,尽管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和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基本矛盾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建立在私人占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资产阶级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矛盾、它们与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仍旧存在。看不到这些,必然使我们的分析出现偏差和错误。第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的低潮与曲折。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50年代走向辉煌,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出现重大曲折,转入低潮,这不是偶然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由于原苏联东欧国家领导者推行错误路线,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所造成的。我们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同时,应该明确,低潮与曲折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造成的。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在前进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也是难以避免的。第三,正确对待发展中国家当前的困难与调整。从根本上说,这些困难是由于殖民主义长期经济掠夺以及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所造成的。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确也面临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道路的选择,应当理智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纠纷、民族与宗教冲突等问题,通过政治手段来处理各种地区性的矛盾,避免战争、战乱和大动荡,以求自强自立,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第四,正确对待“转型”国家。“转型”这一概念,外延十分宽泛,内涵不够精确。有人以实现了工业化、进入“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为中心,把除此以外的所有国家、地区都笼统地称为“转型”的国家或社会。因此,我们不赞成随便使用这一概念。教材出现“转型”中的东欧中亚各国这样的提法,实在出于“无奈”,因为目前很难给俄罗斯等国以准确的定位和分类。将其归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不十分恰当,它们更不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指出的是,政治上它们已完全抛弃社会主义,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经济上废除了公有制,建立了以私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就这两点来说,它们已不存在“转型”问题,早已“到位”。“转型”主要指它们的市场体系、金融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同发达国家有差距,正处在完善之中。苏联东欧剧变,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此外,只有把握历史演进、时代发展的主要线索,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才能做到提纲挈领,抓住要点,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增加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历史纵深感。这本教材是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写的,并经教育部社政司组织有关专家审阅通过,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推荐教材。它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编写组全体成员参加了提纲和重要问题的讨论,分工承担了各章的写作任务:第一章蒲俜;第二章李景治;第三章罗天虹、林;第四章刘青建;第五章刘丽云;第六章蒲俜;第七章李宝俊;第八章林,最后由李景治和林统修、定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宋新宁教授、陈岳教授参加了提纲和重要问题的讨论及部分章节的审阅,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周新城教授、冯特君教授给予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在写作中我们汲取了冯特君教授主编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以及其他学者论著的精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领导及本书责编林坚同志在出版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因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不妥之处,望读者特别是同行专家不吝赐教。李景治1998年11月于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