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知识》一书,是尼采1882年撰写的,其中第五卷补写于1886年。他在第二版前言(1886年秋)中提及,此书是他大病初愈之后写就的,是疾病和痛苦娩出的胎儿,由于这次康复大出他的意外,故“快乐的知识”意味着“心灵的狂欢”,“康复的陶醉使他居然阐发诸多非理性、愚妄之论,抒发孟浪情愫,侈谈外表棘手而实则并非如此的种种问题”。所谓“非理性”、“愚妄”、“孟浪”云云,当然是作者“自知性僻难谐俗”的自嘲;作为决意“为自己创造一个特殊太阳”的伟大哲学家、诗人,尼采在揭露和批判非神圣、非道德、非人性的世界时,处处表现出惊世骇俗的狂狷、放任和尖刻,往往言人之未言、言人之末敢言;庸人和道学家听起来似梦呓、谵语,与尼采心灵相通的人则有痛快淋漓之感。正是这些不合时宜的连珠妙语,显现尼采才藻富瞻、哲理深邃、思辩明晰。这本语录式的小书涉及的问题颇多,诸如生命、个体与群体本能、爱情、文艺、哲学、科学、道德、法律、宗教、社会发展……等等,是否可以说,尼采思想的精髓大体上已包罗在这部奇书里了。现将书中涉及的问题择其要者介绍于后:尼采力主保存个体本能和人的自由意志,指出群体本能意识、道德和宗教无不以否定个体本性和自我为目的。他响亮地喊出“你要成为你自己!…(f隋欲比禁欲和伪善好;诚实,即便是恶意的诚实也比因恪守传统道德而失去自我好;自由之人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然而,不自由的人则是玷辱人之本性,因此不配分享天上和人间的安慰。总之,谁要做自由人,必先完全成为他自己。自由不会如神赐之物落在人的怀里。”尼采认为失去自我的人会有许多人性弱点:畸型、孱弱、平庸、畏葸、卑琐、笨拙、自感厌倦,尼采甚至尖刻地将其比之为“驯服动物”;又说:“内心的顺从和依附,正是你我不幸之所在。”关于个性的历练,尼采主张勇对不幸,说“世间存在不幸,这对个人来说是完全必要的”。“通往个人的天堂之路总要穿越个人的地狱。”因此,人要坦然直面恐惧、贫困、匮乏、黑暗、艰危和失误。尼采对当时欧洲普遍盛行的道德准则是全盘否定的。道德被他称之为“道德猛兽”,指出“道德乃是个人的群体直觉”,揭露道德的伪善,是道德“打扮”了欧洲人,使其华贵、重要、体面乃至神圣;使愚蠢、盲目、疯癫、可疑的世界显得正义、智慧、圣洁、善良。尼采在书中尖刻讽刺作家、诗人、戏剧家、艺术家充当“训育排练”者,无情鞭挞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圆滑世故、见风使舵、作品虚伪、矫饰、煽惑、故作“激情”。尼采在书里宣布:“上帝死了。”指出基督教的传统无论“爱”、“同情”、“仁慈”等说教也罢,提倡“禁欲主义”也罢,其宗旨都是扼杀个人。说“善与恶皆为上帝的偏见。”这个世界绝非“神圣”。已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价值重估问题,书中的原话是:“我相信,一切事物的价值必将重新评估。”这尤能显示尼采高蹈卓拔的见识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他说:“当我们感到数千年的评估依然在禁锢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真是度日维艰啊。”尼采的头脑里不存在什么伟人,故不囿于任何成说,而是敢为天下先。正如奥地利著名文学家茨威格赞颂(绝非恶意)道:尼采是德国哲学知识领域首先打出的一面“海盗黑旗”。他本人称自己是“未来时代的早产儿、头生子”,预见“上帝死后”必将出现道德坍塌、断裂、败坏、沉沦、倾覆等一系列后果,且被他死后的历史所应验。这,或许正是尼采的伟大和魅力所在了。诚然,此书也并非字字珠玑、句句嘉言,全都令读者“快乐”。他对普通民众、工人、妇女、犹太人的蔑视,对奴隶制的称许,对社会主义者及社会主义运动的诋毁,对东方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的偏见、贬抑均属纰缪之论,这在他那些旷达不羁、绝后空前的见解中掺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籁。但终究瑕不掩瑜,尼采卓然特立的瑰意琦行依旧启迪后昆,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