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生平、著作和思想发展
1.1 康德和哥尼斯堡
1.2 家庭、学校和大学
1.3 家庭教师和最初的学术论著
1.4 硕果累累的大学教师和优雅的硕士
1.5 通向“批判哲学”之路
1.6 “批判哲学”的建构与发展
1.7 晚年的精神探求
2 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2.1 社会环境和时代风云
2.2 思想渊源
3 批判哲学的前期发展
3.1 康德的早期形而上学
3.2 康德思想酝酿发展的10年
3.3 返回形而上学
3.4 沉默的10年
4 我能够认识什么
4.1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
4.2 科学知识
4.3 形而上学批判
5 我可以做什么和我可以希望什么
5.1 康德的目的、道德和宗教
5.2 善良意志
5.3 职责和爱好
5.4 职责和规律
5.5 绝对命令
5.6 作为目的本身的理性存在
5.7 意志自律
5.8 目的王国
5.9 作为绝对命令的可能性条件的自由
5.10 实践理性的公设、自由、至善理念、灵魂不死、上帝和一般的公设理论
5.11 康德论宗教
6 美学和目的论
6.1 判断力的中介功能
6.2 美的分析
6.3 崇高的分析
6.4 纯粹审美判断力的演绎
6.5 艺术和天才
6.6 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
6.7 美作为道德善的象征
6.8 目的论判断力
6.9 目的论和机械论
6.10 自然神学和伦理神学——人是目的
6.11 《判断力批判》的意义
7 康德哲学和现时代
7.1 对康德哲学的最初接受和批判
7.2 德国唯心主义
7.3 新康德主义
7.4 现象学、存在主义和其他流派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康德哲学
7.6 康德和后现代思潮
结论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丰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