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桑榆自语

桑榆自语

桑榆自语

定 价:¥19.80

作 者: 张中行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名人名家书系
标 签: 散文

ISBN: 9787800028090 出版时间: 1996-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426 字数:  

内容简介

  由苏州就不由得想到杭州。杭州的桥,有名的都在西湖。断桥(一说应作段桥)有大名,是因为在那里,先是出了个绝美而又多情的白娘子,紧接着又是热爱和生离。对于这样的遭际,男士是乐得同享,女士是乐得同情,于是就都洒了动心之泪。由断桥西行,还有个西冷桥,又是古迹,也就又离不开女人。这女的是南齐苏小小,风尘中人,男性最欢迎,因为入怀乱的可能性大。以上是围绕白堤。还有苏堤,桥多了,由北而南一排六座,曰六桥。不知为什么,一提起六桥,我就想到《隨园诗话》记的一件软事,那是他的一位叔父字健磐的往镇江,寄寓在一个铁匠家遇见的。铁匠不识之无,妻却文雅,能诗。日久天长,二人由不知变为相知,于是而有诗札往来之事。再其后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终须一别,于是相互赠诗赋别,诗话只记女方七律的一联是:“三月桃花怜妾命,六桥烟柳梦君家。”这里又是桥,是传情的桥,洒血泪的桥。扫他人瓦上的霜太多了,还是退入家门扫自己的。我幼年住在家乡,关于桥,印象深的是远一座,近两座。远的在村西北三四里,亢庄之南,弓形,高大,远望,像是半浮在空中。何以这样高,其下有什么水,没问过;更奇怪的是,如此之近,却一直没走过。近的两座,大的石桥在村东,到镇上买物经常走;小的砖桥在村西,下地干农活更要常常走。砖桥也是弓形,孔矮而小,几乎乏善可述,可是因为离家近,常常走,总是感到亲切,像是踏在上面就看见屋顶的炊烟,想到火炕的温暖。村东的一座横跨在南北向的旧河道上,几排大石块平铺在上面,其下有柱,很高。其时我还没念过《庄子》,不知道这样的地方还可以与女子相期。这也好,如果念过,知道有相期之事,而找不到这样的女子来相期,总会感到寂寞吧?似水流年,幼年过去了,我不再踏家乡的小桥,要改为踏其他地方的桥。昔人说墨磨人。其实桥也磨人,比如脚踏八里桥,其时我还是红颜绿鬓,到去岁与秀珊女士游通县张家湾,走上南门外的古桥(明晚期建),倚栏拍照,就成为皤然一老翁了。老了,仅有的一点点珍藏和兴致都在记忆中,如韦庄词所写,“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只能在昔日。于是关于桥,也想翻检一下昔日。算作梦也好,像是有那么两个桥,一个是园中的小石板桥,一个是街头的古石块桥。是在那个小石板桥旁,我第一次看见她的泪;是在那个古石块桥旁,我们告别,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但终于别了,其后就只能“隔千里兮共明月”。我没有忘记桥,所以为了桥,更为了人,曾填词,开头是“石桥曾别玉楼人”。这也可以算作桥的用吗?估计桥如果有知,是不会承认的,因为它的本性是通,不是断,是渡,不是阻。那就暂且忘却“执手相看泪眼”,改为吟诵晏小山词,“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吧。作者在书斋中张中行,男,汉族,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编期刊。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任编辑工作。著作先后出版有《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作文杂谈》、《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负暄续话》、《禅外说禅》、《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谈文论语集》、《负暄三话》、《说梦楼谈屑》、《横议集》等。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2.24),原名张璿,字仲衡。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1年通县师范学校毕业。1935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任教于中学和大学。建国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吹牛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被季羡林先生称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大学教师,副刊编辑、期刊主编。1949年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特约编审。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先生学名张璿,字仲衡,念小学时老师给拟的,语出《尚书》“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怎奈这字难认,直到北大毕业,自己欲放弃学名,又不忍心另起炉灶,便删繁就简,去仲字人旁,衡字游鱼,成为中行。当然,“中行”也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论语》有“不得中行而语之,必也狂狷乎”之语,仍未离开四书五经。这是先生自己说的,可先生晚年曾刻一枚闲章:“中行无咎”。语出《易经》,是否更符合“中行”本意呢?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士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老头有骨气”。张中行先生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他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等人被称为“民末四老”张先生的作品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顺生论》、《文言常识》等行于世。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他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无法节制。对他熟悉的人,他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义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胡博士》、《启功》。〈柳如是》、《顾二娘》,我们简直可以当成人物散文的名篇,其笔调之奇,令人赞叹不已。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文化名人,二是小人物。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写名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写普通百姓,他则有一片大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其意之深,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张中行的精神深处,本能地拒绝世俗功名,一生所亲近者,除了文化与文化人,便是普通百姓。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多有相近之处。他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张先生写女性的世界,多带有尊敬和神圣,例如写柳如是,写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这些杂多的人物脸谱,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之心待人,以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以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剔去了平庸,我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净悟。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褴、超然的境地 。一篇题为《让人哭笑不得的南怀瑾》的文章在世纪中国等学术网站上广为流传。作者张中行在该文中,从三个方面痛批了被称为“学兼儒道释”的台湾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认为该书对《论语》原文的有些解释“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这就笺注的路数说,或只是就胆量说,确是前无古人”。该文的副标题“兼问出版垃圾著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更明确表示了对出版社的质疑。张先生的婚姻:张夫人比张老大一个半月。夫人生前,张老称她为姐。他把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关于自己的婚恋,他说他们的婚姻属于大部分“可过”加一点点“可忍”。先生曾说:“添衣问老妻。”并解释道:“吃饭我不知饥饱,老妻不给盛饭,必是饱了。穿衣不知冷暖,老妻不让添衣,必是暖了。”先生冬天爱穿一件小棉袄,很贴身儿,当是夫人亲手缝制。

图书目录

     目 录
   自序 张中行
   一 桥
   二 城
   三 书
   四 灯
   五 晨光
   六 剥啄声
   七 螳螂
   八 蟋蟀
   九 户外的树
   一○ 起火老店
   一一 辜鸿铭
   一二 胡博士
   一三 梁漱溟
   一四 老温德
   一五 柳如是
   一六 小胖子
    ——叶稚珊女士及其散文
   一七 丁建华
   一八 伊滨访古
   一九 历下谭林
   二○ 报国寺
   二一 香冢
   二二 一溜河沿
    ——北京什刹海的一个角落
   二三 青龙湾
   二四 药王庙
   二五 彗星
   二六 直言
   二七 失落
   二八 红楼点滴一
   二九 红楼点滴四
   三○ 王门汲碎
   三一 关于贤妻
   三二 读《滹南遗老集》
   三三 丁宁词
   三四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读《顾随文集》
   三五《启功韵语》读后
   三六《明清文人清言集》序
   三七《张中行小品》自序
   三八《阅微草堂砚谱》再版跋
   三九 才女·小说·实境
   四○ 梦的杂想
   四一 篷山远近
   四二 旷达
   四三 日记
   四四 酒
   四五 错错错
   四穴 随所寓而安
    ——桑榆自语之十
   四七 自欺而不欺人
   四八 自省
   四九 刚直与明哲
   五○ 食无求饱
   五一 犊车驴背
   五二 复杨呈建
   五三 旧迹发微
   五四 常言道甚解
   五五 有感于二百七十二
   五六 此处禁止小便
   五七 出入防盗门有感
   五八 诈骗的另一涵义
   五九 坐不改姓
   六○ 鸡狗之争
   六一 有关史识的闲话
   六二 易地则皆然
   六三 月是异邦明
   六四 吃皇粮与颂皇权
   六五 何须蜀道问君平
   六六 锦瑟无端
   六七 平等
    ——选自《顺生论》
   六八 身后
    ——选自《顺生论》
   六九 机锋语的路数
    ——选自《禅外说禅》
   七○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选自《诗词读写丛话》
   编后记 徐秀珊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