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1861?947)是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于1861年2月15日出生于英国东南部的拉姆斯盖特。他的祖父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教育家,曾任当地一所私立学校的校长。他的父亲先后从事教育、宗教工作,十分关心教育事业。受家庭的影响,怀特海对教育也很感兴趣。怀特海童年时期是在家乡接受教育的。1875年,他来到多塞特郡的谢伯恩学校就学。主要学习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历史。188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攻数学。课余,他经常阅读和讨论文学、哲学、政治、宗教等著作。1885年,怀特海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数学和力学教师。1887年和1905年,他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母校任教25年,主要从事教学、著述和一些政治活动。1910年,怀特海迁居伦敦。1911?914年,他在伦敦大学担任许多职务。1914?924年,在肯欣顿皇家科技学院担任应用数学教授。这段时期,他受柏格森、爱因斯但思想的影响,把兴趣转向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1924?937年,他应聘到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哲学教授。退休后,担任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居住在坎布里奇市。1947年12月30日,怀特海去世,终年86岁。怀特海一生在数学、哲学、教育等领域留下了大量著作。其中主要的是:《泛代数论》(1898)、《数学原理》(与罗素合著,1910-1913)、《相对论原理》(1922)、《自然知识原理》(1919)、《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宗教的形成》(1926)、《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思维的方式》(1938)、《教育的目的》(1929)是他的教育代表作,还有一些有关教育的讲演和论文收入了他的《科学与哲学论文集》(1948)。怀特海是“过程哲学”(也称“有机哲学”)的创始人。他受直觉主义的影响,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认为自然和宇宙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连续不断的经验的事物和独立存在的“永恒客体”结合而成的,从而走上了唯心主义道路。他一方面强调现实世界的存在离不开个人感觉,认为在人的直接感受之外不可能有任何独立的客体存在,另一方面又承认上帝的存在,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混合在一起。但在他的哲学思想中也含有不少合理因素,如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承认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