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海外医话》,是总结我近五年在国外进行中医诊疗服务的一些经验体会。(1)自1993年11月——1995年2月我应邀访问香港,驻诊于北京同仁堂香港分店;1995年12月——1997年9月又访问了英国伦敦,驻诊于北京同仁堂伦敦分店,在这两次访问中间还应邀访问了马来西亚。l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个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我是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渡过的。在伦敦工作期间我还曾游览观光了多姿多彩的比利时和雄伟壮观的法国巴黎,都给我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2)由于长期居住北京,而这次外出面对着马来西亚的暑热病机;面对着香港的湿热病机;又面对着西欧英伦地区的风燥、寒湿病机以及那里人们的禀赋是胃热火盛、肾冷宫寒等等,这十分明显的地域性反差,不能不令我注意运用“三因制宜”观点来进行比较学的思考。因此,本书的每一章、每一题就是围绕着这个思考来撰写的;也因此按着马来西亚为第一章,从暑热着眼,重点探讨气虚问题;香港特区为第二章,重点探讨湿热和气阴两虚相关病证;西欧英伦地区为第三章,偏重探讨风燥、寒湿,湿热及其体阴不足、胃火有余、肾冷官寒等相关问题。这就是本书在编排上的一种思路。(3)经过诊疗实践,我获得的印象是,《温病条辨》方在大马和香港运用起来较轻灵有效;把《温病条辨》与《伤寒论》结合起来在英伦地区应用,也多能方证相合。这是从总体上讲。在认证和用药上一种粗线条见解。好像我国《伤寒论》方多用于北方,《温病》方多用于南方那样十分近似。当然,“用药之难,非顺用之难,逆用之难也;非逆用之难,逆用而与病情恰当之难也。”有关这些方面的体会和教训,我都在书中有如实的介绍。(4)中医诊疗海外病人,切切要记住四诊合参,认真辨证、因地制宜;不能从一般概念出发,更不能说,“我擅用某法”便用某方;务必真正了解病人的证,究竟有何特点,要有针对性的遣方用药,这样才能获得好疗效。目前英国对中药的应用,还有所限制,有所谓禁用药、慎用药等相关情况,这或许是一种慎重的管理机制,凡有机会外出诊疗者不可不知,本书对此也有详细说明。(5)本书承蒙英国中医药学会罗鼎辉会长、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原)院长八旬老人严荣老领导慷慨赐序;中医古籍出版社更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还承蒙刘国政、梅智胜、陆寿康、张玉兰、韩胜保等诸位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给予协助;又承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陈可冀教授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6)笔者深知经验有限,缪误疏漏,当不仅一端,盼请您——热心读者给予指正。并感谢您能在百忙中阅览这本书。更盼望这本书对于您放眼世界、开阔视野,从而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