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白前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广泛分布于江南各省。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近年湖北等地有人工栽培,但不为商品主要来源。野生品一般于10月间采挖,家种者稍晚,约于11月上旬采挖,割去地上部分再挖起地下部分,洗净晒干即得成品白前。如将节部须根除去而仅用根茎则称为“鹅管白前”,如以全株洗净晒干入药则为“草白前”(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可用)。【商品源流及经验鉴别】两种来源的白前商品及各自野生品家种品均有区别:柳叶白前野生品根茎呈细长圆柱形,有分枝,稍弯曲,长4~15cm,直径1.5~4mm;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有细纵纹,节明显,节间长1.5~4.5cm,节上有须根4~6条,根茎顶端有残茎,残茎着生处簇生支根10~15条。质脆,断面中空,习称“鹅管白前”。根纤细弯曲,长可达10cm,直径不及1mm,有多数分枝,呈毛须状,常盘曲成团,(残茎基上的根较节上须根稍粗稍长),气微、味微甜。柳叶白前家种品则根茎长而粗,长10~30cm,直径3~4.2mm,分枝表面乳白色,节间长约3~5cm,节上须根较多,有6~10条,茎残基着生处生残根众多,可达25~30条(种子苗主苗茎基根处可达40条以上),长15~20cm。芜花叶白前野生品根茎短小,长约5~15cm,直径约0.1cm或略呈块状;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节间较短,长1~2cm或密接,质较硬。分支较少。断面髓腔较小。芜花叶白前家种品则根茎较长而粗,长10~25cm,直径约1~2mm,质较软,分支较多,表面乳白色,节间长1~2cm,节上有须根,色同于根茎。白前中除去须根之优质品鹅管白前,为以上各种白前除去须根的根茎部分,呈圆柱形,有分支,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多数除去须根的痕迹,断面中空。(各植物来源及野生栽培品区别同上)草白前亦按来源有两种:柳叶白前带根全草,其茎直立圆柱形,单一或分枝。长约30cm,直径2~4mm,灰绿色或黄绿色,无毛。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完整者呈披针形,全缘。有时叶腋可见聚伞花序,花形小,黑褐色。地下部分同上。芜花叶白前则地上茎圆柱形,时有分支,长10~25cm,直径2~5mm,色与根茎相同(灰绿或灰黄色),较平滑。可见节上有突起的叶柄痕及腋芽,均不见叶。地下部分同上。【规格等级】白前商品不分等级,均为统货。要求货干,根茎呈细长圆柱形,中空,表面浅黄棕色。根茎两侧及下部着生须状根(鹅管白前除外)。味甘,残留茎基长度不超过3cm(草白前除外),无泥土及杂质。【优劣评价】白前商品中习惯认为鹅管白前最佳,要求根茎粗壮,无杂质者为佳。草白前属地方习惯使用。家种商品使用时间不长,亦无定论。两种白前来源中,柳叶白前较佳。本书前言前言中药材的质量是保证其疗效的根本,因此,药材的质量是其价值所在。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各种混伪品、劣质品往往频繁出现,造成用药疗效及用药安全均得不到保证。中药材鉴别方法主要有传统鉴别方法及现代鉴别方法(主要指显微、理化鉴别)两种。传统鉴别主要指以性状鉴别及水试、火试等方法进行中药材真伪、产地、优劣及等级区分的鉴别方法。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新的现代鉴定方法层出不穷,但经验鉴别仍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工作实践中广泛应用。为了提高药材从业人员鉴别药材真伪及优劣的能力,保证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笔者多年来一直注意收集各种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并拜同仁堂中药鉴定专家刘振军老先生为师,继承传统中药经验鉴别方法。现将其整理编著成《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一书。本书按药用部位分为根及根茎、果实种子、茎木皮、花叶、草、动物、矿物、其他等七类。各类药材以拼音顺序排列。本书最后还附有所有药名的笔画索引。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同仁堂集团公司冯小平、杨荫忠、李向日、施小华、张京彦、张瑄等领导及同事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及文献,在此向其编者、作者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作者1998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