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篇,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称之为《资本论》全书的“导言”,故在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第一章内容要点](一)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凡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者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一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有用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商品,由于具有多种自然属性而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商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是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被发现、认识和利用的。在一切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都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作为单纯的使用价值,也就是物品的自然属性,不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马克思在这里之所以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商品进行交换的物质基础,或者说,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就给使用价值加上了一种它本身所没有的社会形式规定,使使用价值成为承担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物,从而使其成为了社会的使用价值,这正是商品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产品使用价值的区别所在。②商品价值质的规定商品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要通过交换价值来表现。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一种商品可以和多种商品相交换,因而每种商品都可以有多种交换价值。同时,在交换中,不同使用价值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会随时间与地点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各种商品能够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说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这种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是它的天然属性,因为商品的天然属性只是使商品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因而在量上不能进行比较。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的生产物,因而“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23.51)这个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则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容。③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定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它的量只能由劳动的量来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不由个别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3.52)这就是说,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社会上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大致相同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劳动强度的情况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在商品生产者背后,通过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后记:经过艰苦的努力,我们终于如期完成了书稿的写作。写一本有关《资本论》的学习、研究著作,是我们多年的风愿。我们中一是有着二十几年《资本论》教龄、参与过数部《资本论》学习、辅导著作写作的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一是攻读硕士学位时就以《资本论》为主攻方向、在职完成博士学位后痴心不改、也已在中央党校从教十多年的经济学副教授。正是上述经历,使我们从《资本论》中受益匪浅,自然不时萌发将学习心得、研究成果公诸于世的念头。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已经发表一百多年了,鉴于国内、外对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已有大量研究专著的现实,为使这本书有些特色,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难点和联系实际的热点问题的回答上,于是,“不自量力”的我们将读书难点、特别是国内有争议的读书难点及尚处于探讨阶段的联系实际的理论问题列入了写作提纲。坦率地说,有多年学习、教学实践的积累及众多辅导书籍可以参考,我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原著各卷、各章“简介”及“内容要点”部分的写作。当真正开始解释“难点”、尤其是探讨“理论热点”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如此“力不从心”。在我们选中的难点中,既有被学术界称为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理解,又有学术界争论了半个世纪而无统一“说法”的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决定”及“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等问题。我们的热点探讨涉及的数个理论界没有“说法”的“前沿”问题,也注定使底气不足的我们倍受考验。我们为每个问题研究的“小有进展”而兴高采烈,更为写作中的“毫无思路”而寝食不安……在本书中,张燕喜完成了第一卷共三章、第三卷第3、5章及第二、三卷各一个难点的写作;石霞承担的是第二卷共两章及第三卷第1、2、4章的写作任务。在这里,我们诚恳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此刻,我们唯一可以自慰的是,通过此书的写作,学到了许多东西、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或许是比完成、出版此书更为重要的事情。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王珏教授的鼎力帮助:他在我们撰写书纲时帮我们选定了书中应回答的难点、应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我们撰写书稿时多次与我们探讨重点问题,给了我们很多启迪;在我们完成书稿后于百忙中审阅了部分篇章;他允许我们录用他早年的研究成果,作为本书综述章的内容;他还应我们之邀,欣然为此书作序……作为他的助手和学生的我们,为能不断得到他的谆谆教导而由衷地高兴,对他无私的帮助表示深深的谢意!作者1999年元月于中共中央党校本书前言序王珏《资本论》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是融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同时又是马克思毕生所作的两大贡献——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统一。因此,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逻辑严密、生动科学地论证和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产生、成长、发展直至解决的历史必然性,论证了无产阶级怎样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成为解决这一历史性矛盾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也因而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社会转入新的社会——科学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可见,《资本论》的理论实质就在于它揭示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所依据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推动这一过程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劳动人民。因此,《资本论》成了“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所阐述的基本理论,也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这些真理将以不同的实现形式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和完善。有些人并没有读过《资本论》,但却断言(资本论》是100多年前写的书,因而已经完全过时了。这种形式逻辑上的推论,只能说是出于无知。(资本论)是马克思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花费了毕生精力完成的,它通过对资本本身运动规律的考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时代的演进,并未改变它所揭示和阐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改变的只是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形式。(资本论》所揭示和阐述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理,直至今日,仍1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发挥作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规律等等都是无可辩驳的证明。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问题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较充分或较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表现出来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一般规律的一个例证。因此,《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的经典,它所折射出的理论光辉是永远不会消退的,只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日益彰显。现实地说,《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精彩分析和对资本主义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的变革和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都具有普遍和直接的指导意义。(资本论》篇幅巨大,内容浩瀚,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读这本巨著是困难的。但对《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毫无了解,也很难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张燕喜和石霞二同志合作写出了《〈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一书,提供给愿意在有限时间内了解《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的人们。由于多年从事《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她们不仅对《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难点,进行了言简意骸的阐释,同时运用这一理论对当前经济改革实践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了清晰而深入的分析。就提炼和阐释《资本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而言,该书堪称一部上乘之作。我相信,这本书定会对那些真心愿意从(资本论》中得到一些教益的人们有所裨益,故写此文为序。1999年1月24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