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有一些问题或现象,过去大家接触较少,我的困惑也就更多些。比如,半个世纪以来,旧体诗词的写作与发表的风气流行不衰,相形之下,曲的写作与发表极为罕见。从理论上说,诗词皆来自民间,但经过文人的加工,形式上趋向于完整而凝固,内容上有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进较多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而曲无论其形式与内容却是更接近人民大众的,何以反被冷落呢?由困惑我也常常因此而思索再三,更加觉得这是一个应当改正而未改正的由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一种文学观所导致的错误。众所周知,自从元曲产生,并被作一种文学形式普及以来,在正统文人的眼中就被当作小道,所以研究及赞同的人不多,但仍然受到一些著名文人的肯定,如朱权、王世贞、王骥德、吕天成等人都有专著。从清代乾嘉年间的焦循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他们都十分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他们对元曲的重视和提倡的确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我们今天更应大力弘扬这朵古代文化中的奇葩,走出轻视戏曲的误区。元曲作品比起国运悠长的唐代的诗、宋代的词来说,当然要少,但元曲的领域相对则宽广得多,有可以单独清唱的散曲,有作为杂剧剧本重要组成部分的剧曲。如果把散曲和剧曲加在一起,以每一支曲为一首作品计,则也是一个颇为可观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