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中国画历来推崇的中锋用笔,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和运动的主线。侧锋用笔,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可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逆锋用笔,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既可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就有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以上三种笔法,在作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有的花鸟画的勾勒,可以基本上使用中锋用笔,但是,单一使用侧锋或逆锋的还不多见。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由以上三种笔法变化出的点、厾两种笔法是写意花鸟画中常用的表现技法:点,在中国画里是相当重要的一种笔法。所谓点是用中锋把笔端从上往下落到纸上,点好后,笔就离开纸面,不要停留,一停就僵。花鸟画里的点法很多,有吻点、卧点、戳点、捻点、揉点、散笔点等。吻点是用力较柔、用笔较缓的点法,适合于表见花、叶、鸟体;戳点是用力较猛、用笔较快的点法,适合于表现飞鸟的羽毛及有动感的花叶;卧点是使笔腹一侧接触纸面的点法,适合于表现较大些的体面;捻点和揉点是用笔点下后再捻动或揉动的点法,适合画梅、桃、杏、海棠、樱花这类小花瓣和小叶;散点是用笔锋散开的点法,适合于表现苔草之类的不定形状。无论何种点法都要结合书法的用笔方法进行运用。要使笔笔之间相互照应,连贯一气,笔断而意不断。厾,指运用大胆肯定而又准确的落笔,将墨色大块运行于纸上的方法,是写意花鸟画表现大面积墨色、产生恣肆酣畅效果的重要表现方法,且最易产生墨、色、水的气韵,造就画面整体的气势。可以单独用墨或单独用色厾写,亦可色墨混用厾写,适合于表现芭蕉、荷叶、石头、大花、大叶等形象。(二)墨法: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干、湿、浓、淡。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墨的运用宜在单纯中求复杂,在统一中求变化。一般以一种墨色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变化不宜过大,大了就会“花”而“乱”,失去整体感。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能呆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花鸟画常用的墨法有:浓墨法——墨中掺水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物象。本书前言序学习中国画有两种主要方式:写生和临摹。写生是直接描绘现实的人和景物,临摹是照着前人的作品临习摹仿。写生的对象即世间所见,一切都是现成的。临摹,则需要有范本。这部《新芥子园画谱》就是供自学临摹用的一套范本。这套范本所以叫《新芥子园画谱》,是相对于《芥子园画谱》而言。现在年纪稍长的画家都知道,《芥子园画谱》是一部曾经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画谱。从一六七九年最初木版刻印到一八九七年发行石版本,其间经过四次大的增补修改,收入山水、竹兰梅菊、花鸟翎毛和人物等画科,编成四集出版。该书山水部分的画稿原是明代一位画家课徒用的画稿,为清人沈心友收藏。沈请人整理增补,套版精刻,以为范本,遂得到他岳父著名文人李渔的支持。李渔为该书作序,并取自己在金陵的别墅芥子园之名,称之为《芥子园画谱》,后来也称《芥子园画传》。在画稿前还编入了画法和画论,这很适合于初学者的学习。在没有美术学校的旧时代,初学绘画只能靠师徒相授受,耳提面命,口传身教,能有一部画谱自然是特别需要而珍贵的了。类似的画谱,在民间还流传了不少。如明代万历年间顾黯然编临的《历代名人画谱》、清初上官周编的《晚笑堂画传》,以及后来的《百尺楼丛画》、《马骀画宝》等。但都没有《芥子园画谱》著名。这反映了《芥子园画谱》自有其优长,如在讲述画法时采用分解法,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而渐进。每科又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比较清楚。讲授画法与画谱结合起来,相得益彰。这是它比其他画谱高出一筹的地方。但是,当今天我们再翻阅这部画谱时,的确感到它已经上了年纪。它的不足之处已经显而易见。首先,以木版石版印制,没有墨和色,等于没有表现出中国画的完整面貌;其次,范图的选用十分有限,且因摹本制版而失真,与汇集历代名家真迹相去甚远;其三,各集编选水平参差不齐,山水集略好,竹兰梅菊集次之,花卉翎毛集又次之,人物集不佳,以至有充凑之嫌。此外,其教授法也显得单调陈旧,只讲摹仿,不涉其他,易导致忽视写生的方法和创作的根本目的。所有这些,对于今天的学画者,已经不适应了。《新芥子园画谱》的编著者起初是想对日的《芥子园画谱》作一些修改和增补,但在编选过程中,他们越发感到仅作些增补和修改远远不够,便又重新策划,再设方案,使新本脱胎换骨,另标新异。别看书名只多了一个“新”字,其内容却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套《新芥子园画谱》是一部传授中国画技法的简明而系统的教材和初学者自学的范本。贯穿在全套书中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编者所认为的学习中国画的目的在于学会自由创作,临摹和写生是通向自由创作的过程和手段,从而,这就给临摹作了一个定位。我们既不可忽视临摹这个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方式,又不能将其当作唯一的方式,更不可视为目的。学习不可不借鉴前人,这是继承传统的基本途径,同时还要师法造化,重视写生,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以,在这部《新芥子园画谱》中,增加了写生的内容,而且占有相当的篇幅。临摹和写生如同舟之双桨,学画者靠协调地把握它们,才能驶向自由创作的彼岸。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者可以循着书中所设的步骤,逐级而上。编者保留了原来画谱中的分解教授方法,又融进当代中国画教学的经验。各卷中依次设有概说、画论、分类画谱,名家真迹等。有时叙说,有时图示,有时在图旁略加指点,图文互相参照,相辅相成。所以,实用性是这部书的第一个特点。《新芥子园画谱》是普及中国画基础知识的文图并茂的普及读本。人们都知道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难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对中国画进行深入的了解。有些专业性的书籍对他们偏深而较费解,另一些零散的书画册页又嫌支离。这部《新芥子园画谱》将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三科在内的中国画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介绍,又绘声绘色。每卷中有简易明了的概述,后面有历代名画真迹,读者可对中国画各科的来龙去脉,各时期的主要流派、风格、样式有较全面的了解。翻开这部画谱,有如读一部中国画的小百科全书,有如走进中国画的一个小小博物馆,会使读者眼界大开。所以,知识性是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新芥子园画谱》是中国历代名家名作撮要的画典。每卷都选入了该画种历代最有代表性画家的作品作范本,并按照类别排列,这可以使学习者和研究者加以类比,看到不同画家在同类题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所具共同之处和差异。在真迹部分里,作品又是按照时代顺序而排列的,读者可以看到中国画发展的大致脉络,看到中国画发展演变中具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读者可以把它当作中国画发展史的画册来读,当作历代中国画图录来观赏、来品味,因此,鉴赏性是它的第三个特点,从而,这部书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熟悉《芥子园画谱》的读者,翻阅本书时,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便是该书对二十世纪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画新面貌的反映,是对中国画在表现技巧上新进展的反映。自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写实画法西来,五十年代苏俄绘画引入,中国画受到了不寻常的影响。特别是中国人物画,从六十年代以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八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又涌进国门,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艺术观念的更新以及创作思想的活跃,必然也反映到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来。所谓新鲜感就是这套书中所体现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活力。这套画谱的编绘者大多是画家兼编辑,他们有过学画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又有编辑的丰富经验。主编和副主编都在出版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有选定、组织和编辑出版重点图书的胆识与魄力。他们苦心经营,历经两载寒暑,终于编成了这部《新芥子园画谱》。祝愿它能接过已经跨过了三百年的前驱者手中的接力棒,朝向新世纪,再迅速地奔跑。邓福星丙子深秋识于京华恭王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