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股份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争论和思考,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第一次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提高资本营运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在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之后,我们召开这次“中国股份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对推进股份制理论研究和实践问题的解决,是有重大意义的。四川省社科院既十分重视股份制理论研究,又积极参与股份制改革的实践活动。早在1980年改革开放的初期,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经室的研究人员孙广林在《工人日报》上发表了《怎样看待股份公司的性质》(载《工人日报》1980年9月25日)的文章,认为股份公司“是一种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它是社会主义企业一种可行的模式”,主张在国有企业中进行股份制试点。这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推行股份制的文章。1988年1月29日——2月1日,由四川省社科院邀请《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性新闻单位,发起并主办了第一次“中国股份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对股份制的性质,国有企业能不能搞股份制,企业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有益的见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会后出版了《社会主义股份经济理论与实践》论文集。1994年2月25日——27日,四川省社科院邀请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并主办了第二次“中国股份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针对我国股份制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如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产权改革问题,公有股流通问题,中国股市的宏观管理和法制建设问题,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的建立问题,股份公司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问题等,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会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年3月28日——30日,在四川西昌市由四川省社科院和凉山州政府联合主办了第三次“中国股份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重点研讨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及资本市场的培育、中国股市的特点和风险回避、产权市场和资产重组、股份合作制等问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中国股份制改革研究》,就是从会议征文中优选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部分论文,加以编辑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股份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重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被改革的实践所证明。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可以理顺产权关系,明确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形成来自众多股东的产权监督,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可以按照《公司法》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构成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开,形成权责明确的激励机制和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加快资产重组,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现有效的资本集中,即国有资本从低效益企业向高效益企业集中,逐步改变国有经济分布散、数量多、战线长的状况,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和素质;可以推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建立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获得企业发展必要的资金,从而减少银行的压力和风险;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股份制形式具有上述优点,在今后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的战略性改组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中,股份制形式有可能成为主要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我国的股份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出现了一批像四川长虹这样好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经过几年的宏观调控,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出现了低通胀、高增长的好形势,为进一步搞好股份制改革创造了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目前,正是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加快改制步伐的良好机遇。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搞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和与之相关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建立健全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把这三项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入这本集子的论文,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股份合作制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还征集了一批股份制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报告,针对当前股份制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有新意的见解、主张和政策性建议,相信这本论文集对我国股份经济理论研究和深化改革实践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刘茂才1998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