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论

魏晋南北朝史论

魏晋南北朝史论

定 价:¥38.00

作 者: 黎虎著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丛编项: 学苑文丛
标 签: 古代史

ISBN: 9787800600920 出版时间: 1999-07-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0cm 页数: 622 字数:  

内容简介

  三部曲包括《婚宴》、《新生活》、《林中小屋》这三部曲不仅是一条抒情的生活之河,河里流淌着他小时候的日常趣事、过失和小小的罪孽,有时出现的沮丧和抑郁则瞬间使河水变暗。河面上漂着作者的情绪及少年时代的恐惧、胆怯、作者与朋友们用饮酒有时甚至喝醉的办法来医治的种种伤痛。这二十世纪的生活之河越是不干净就越发真实。归根结蒂,这条河是一幅现代的拼画,在它一去不复返的水流中混杂着十成各式各样从外面扔进来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表面看去好像互不相干,“可是没有这些,美就是为得单调,关于当代、关于人的思考就不完整了。”更重要的是,这三部由是作者无情的内省,他经常问自己“我是谁?”在这里,他用他妻子的嘲弄式的反话和毫不留情的目光来审视他自己。

作者简介

暂缺《魏晋南北朝史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业
    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形势
    二 主粮作物品种与产量的增加
    三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四 农作制度与耕作技术的进步
    五 农田灌溉事业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粮作物品种的增加
    一 麦、粟、稻、菽品种的增加
    二 主粮作物品种增加的原因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
    一 麦、粟、菽等旱田作物在江南的推广
    二 北方旱田作物南移的原因和意义
   六朝时期江沔地区的屯田和农业
    一 屯田的兴建和发展
    二 水利的兴修与农业的发展
    三 农业发展的原因
    四 荆、扬农业发展水准平议
   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
    一 拓跋部早期的经济是狩猎——畜牧经济
    二 北魏前期狩猎仍作为一个经济部门而存在
    三 北魏中期以后狩猎退出经济领域
    四 结语
   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
    一 三国政权恢复自耕农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二 三国时期自耕农土地及其特点
    三 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曹魏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一 屯田是曹操克服群雄、统一北方的决定性措施吗?
    二 曹魏解决流民问题的决定性措施是什么?
    三 曹魏政权奠定在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之上?
    四 关于屯田史料运用的问题
   西晋占田制的历史渊源
    一 西晋占田制是战国以来占田实践的法典化
    二 占田与课田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魏晋徭役制度三题
    一 服役年龄
    二 服役期限
    三 徭役的征发对象
   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人口
    一 北方人口的南下
    二 蛮族人口的出山
    三 户口有减无增的原因
    四 结语
   客家聚族而居与魏晋北朝中原大家族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食原料市场
    一 粮市
    二 屠肆
    三 鱼市
    四 菜市
    五 果品市
    六 调料市
   魏晋南北朝饮食学的确立和发展
    一 饮食著述类型与饮食学的确立
    二 现存饮食著述所反映的饮食学成就
    三 饮食学确立和发展的原因
   六朝时期江左政权的马匹来源
    一 江左政权马匹来源的渠道与方式
    二 江左政权输入马匹的作用与意义
   六朝时期江左与东北地区的交通
    一 孙吴时期的交通
    二 东晋时期的交通
    三 南朝时期的交通
    四 江左与东北地区交通的目的意义
   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的交往
    一 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交往概述
    二 东晋南朝与西北诸国交往的目的意义
   孙权对辽东的经略
    一 孙权通辽东始末
    二 孙权通辽东的背景、动机
    三 孙权经略辽东的历史意义
   郑羲使宋述略
   蜀汉“南中”政策二三事
    一 所谓“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二 所谓“皆即其渠帅而用之”
    三 所谓“南方不敢复反”
   诸葛亮躬耕地考辨
    一 问题的提起
    二 关于几则历史资料的辨析
    三 从历史背景看“躬耕”地所在
   崔浩军事思想述论
    一 崔浩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 崔浩军事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三 崔浩军事思想的意义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一 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
    二 慕容鲜卑建国后的宫廷音乐
    三 慕容鲜卑音乐在北朝、隋唐的流传
    四 结语
   后记
   

本目录推荐